关键词
一种生命本真的体验:冬日湖畔散步遐想
作者: 老树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稻香   聪明睿智   生命精神   创作时间   生命本真   我自己   湖上   人能   五彩斑斓   人的生命  
描述: 今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这种冷,实际上还是可以忍受。因为,风不大。北京最怕刮大风。干冷并不可怕,也不影响我外出散步。当我一个人走在稻香湖畔,看那落日后的西山,发现别有一番美色。晚霞把几朵云照得五彩斑斓,正对着我的远山,却已经变成暗蓝色。但山与天相接的边线,仍
蓓蕾初绽 灵魂的旅伴
作者: 吴山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灵魂的旅伴》   吴山  
描述: 杭州高级中学高二(7)班 吴 山 最黯淡的你,怎样承载如此繁缛的缤纷?——题记 我路过婺源的徽派村落,看见大片的油菜花流觞曲水般映带小舍左右;我到过五彩池,在湖水荡漾起的七色褶皱中瞧见自己的笑脸;我去过伊犁,葡萄如同紫水晶般缀着,仿佛就要流淌出汁液来……在北京的地下铁,目光与女孩们五颜六色的指甲碰撞,不禁会想,从岩洞红、黄、黑三色的壁画,到如今满溢出色彩的世界,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现代化的都市中流光溢彩,这不足为奇,可是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姑娘们穿的棉质长裙,早在辗转中被岁月褪去了最初的色彩;他们漂亮的额饰,原本缀满细小的亮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发挽,在一次又一次的外族驱逐中撤落在异地他乡冰凉无情的土地上……你甚至可以想象,那些闪亮的碎片、流苏与坠饰在陌生的旅途中与沙砾摩擦,落为尘埃。漫天缀满星星的夜晚,是不是就像沙漠中这个苦难民族留下的串珠一样,一闪一闪地面对万籁阒寂的天地而发出叹息? 曾经,一位德国旅行家行走在沙漠上,迎面就碰到这样一队人。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每走一小段路,他们就要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儿。于是,他上前问原因。回答声不很响亮,却很清楚:“因为我们走得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慢,我们要停下来等待灵魂赶上我们,不至于让他落在后头……” 遽然发现,都市的灯红酒绿,可能使我们亦步亦趋地偏离了色彩本身的定义。 如果灵魂没有赶上我们奔走的速度,那让我们停下来,即使停在这片不欢迎我们的、充满愤懑与猜疑的土地,如果肉体永远是那么疲惫,那让姗姗来迟的灵魂告诉我们濯清涟而不妖的真理,如果历史的车轮注定要从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柱上碾过,那末,请等一等吧!冷漠的一味向前牵扯的车夫!虽然你纤拖的座驾日益沉重,但灵魂早已在半路迷失了方向。你是否记得,上一次身着一袭缤纷色彩的愉悦,你是否记得,那耳边串成小珠的亮片发出的银铃般的敲打声?然而你,你却用早已磨破的袖口拭去额上的汗珠,告诉这些只是很久很久前发生在另一个王国的童话。 我们生活的节奏是那么快,似乎一秒钟的犹豫不决就预示着财产的流逝,然而我们能想象吗——这个饱蘸苦难的民族,他们似乎天生就是艺术的化身,他们的生命就蕴含在艺术当中。他们就是以流浪者的形象登上历史的吉普赛人。他们善于收集所经过的地区的特色,因此到达欧洲中部时的吉普赛民族风格服饰已是各种民族风格的杂糅,他们当中部分人去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另一条是他们从印度到波斯,然后到达亚美尼亚,又经俄罗斯到达欧洲,流浪的足迹遍及欧洲各国——以歌舞艺术和占卜为生,一路散播着印度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吸取着各国艺术的特色,最终在西班牙产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弗拉明戈舞蹈,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爱国音乐家德沃夏克与斯美塔那。 这个多难的、至今也没有人愿特意为他们写正史的民族,拥有的可能是欧洲最有魅力的、对美无限追求的五彩斑斓的灵魂。他们无法去追求一件上好质地的衣物,然后小心翼翼地供起来,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添置和补充,从而形成了繁复的风格。他们也无法总是保持衣着光鲜,年轻的吉普赛姑娘喜欢的鲜艳衣裙也总是很快在流浪中变得黯淡破旧,但是他们会想办法让这些旧衣服看起来尽可能地美。这是这个民族的真实状况,是现代社会里的人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美,正同于他们的灵魂——在最黯淡的晦暗里,也要赶上肉体匆匆逝去的步伐,即使天寒地冻,也要保留属于自己的那一袭色彩,谱奏悠扬的诗歌。 正如《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介绍自己身世的时候,唱的那只曲子,名字就叫“波西米亚”——她暗淡的人生道路上,魂牵梦绕的。
蓓蕾初绽 2009年的最后一场雪
作者: 周炜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作文   《2009年的最后一场雪》   周炜  
描述: 杭州十三中初一 周 炜 这可能是2009年的最后一场雪!抖落头上、身上的雪花,要去教室上课外班的我,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恋恋不舍。 “快进去吧!周炜,要迟到了!” 徐煜焦急地催我上楼。 “还早呢!刘老师的电动车不在车棚里。” 想起前天和伙伴们分装圣诞礼物时的渴望.这场雪无论如何我要多看几眼。 杭嘉湖地区冬天下雪虽是很寻常的,但像北方那样的连着下几天的大雪则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一旦天空飘雪,我们总是很珍惜的。这雪可能就飘几分钟,至多不超过十几个钟头。 分装圣诞礼物的那天上午,天空飘起了雪花。我们兴奋地奔到场院里,伸出手接下一瓣一瓣的雪花,六边形的,玲珑剔透,可惜没等我们过一个白色圣诞节的期望“冷”下来,天空中已没了雪花的身影;灰黑的地面依旧灰黑,灰绿的灌木依旧灰绿。 今天的雪有些不一样。从教室走廊望出去,飞舞的雪花像漫天的鹅毛在飘扬,落到地上、树上、屋顶、车棚顶,很快积成一层明亮的白色。 “像这样子落下去,下了课我们就能玩雪、打雪仗了。” 同伴兴致勃勃地说。 去年,我们在教学楼下的空地里堆过一个雪人。先是十几个同学费劲把各处的雪滚在一起,形成一个高高的大雪团;然后由我们班学过雕塑的同学带着两个身强力壮的体育尖子生,拿着铁锹把雪团“劈”成人的模样:女生们急不可耐地拿着广告画颜料,画眼睛的画眼睛,画鼻子的画鼻子,一下子就把雪人的五官画好了。那雪人的鼻子画得特别红,用了整整一支颜料。 我正想向同伴打听他是否还存着去年的影像资料,同伴拉了我走进教室。 原来,刘老师来了。 这似乎是我上学以来经历过的最漫长的一堂课。下课了,赶紧走出教室,雪早已不下了。 2009年的最后一场雪又不辞而别了。
辞海漫笔 《喀秋莎》谁译得更好
作者: 盛海耕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阅读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喀秋莎》  
描述: 盛海耕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河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这支歌,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都熟悉,许多人会唱,爱唱。现在,他们已经是老人了,但听到这支歌,还会浮想联翩,引起亲切的怀旧之情。即便是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也会有不少人喜爱的吧? 这是支苏联歌曲。歌词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于1938年的一首同题诗,1939年,作曲家勃兰切尔为它配上了曲。 一开始,这支歌并没有流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寇长驱直入,逼近莫斯科。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小伙子们心情的激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含泪向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在歌声中奔赴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一支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喀秋莎》的歌声就伴着战争的硝烟,从莫斯科飞扬开去。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在前线,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支歌。 这支歌旋律优美、明快、流畅,洋溢着青春活力;美丽、矫健、多情的农村姑娘卡秋莎则成了苏联青年男女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性形象。 一支完美的歌,曲要好,词也要好。两者缺一,就是遗憾。《喀秋莎》的曲,在苏联,在中国,都是一样的:词,却因翻译水准的差异而颇有高低得失之别,值得研究,以为借鉴。 《喀秋莎》原诗五节,首尾两节相同。我们就以这相同的一节来作个比较,看看谁的译作更好,好在哪里。 苹果花和梨花在开, 雾游泳在小河的上头, 卡秋莎向河边走来, 那河岸很高又很陡。 这是黄药眠先生(1903-1987)的译文,见之于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伊萨柯夫斯基诗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卡秋莎》最早的中译?如果是的话,那就是“开拓有功”了。由于译得早,翻译艺术难免有些幼稚。“在开”,是一种静止状态,显不出果树开花的生气,读来颇觉生硬。“游泳”,也译得太拘谨。俄文“游泳”一词,有“游泳、漂浮、浮动、浮荡”多种含义,译为“雾在游泳”,缺少诗意。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在这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这是蓝曼先生(1922-)的译文,见之于伊萨柯夫斯基的诗集《和平颂》,1954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印行。这样泽,诗味浓多了,基本上做到了“信、达、雅”。只是,我觉得还“雅”得不够一点,似乎尚未臻于文采斐然的境地。 本文开头所引的,是塞柏先生的译文。我以为,它把原诗的韵味创造性地传达出来了。它删去原诗的“苹果花”,只留“梨花”,使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更单纯、更集中、更鲜明。“开遍了天涯”也译得好,因为原诗中苹果树和梨树都是复数,两株是复数,千株万株也是复数,所以完全可以这样大胆地夸张。“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意境辽阔而美丽。“雾”译为“轻纱”,轻纱而又“柔曼”,神形兼备,诗意葱茏,与卡秋莎姑娘的美好形象在情调上、意境上相吻合。“峻峭”本身就有“高”的意思,所以“高而峻峭的河岸上”不如“峻峭的河岸上”简洁顺口。“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一样,也是神来之笔。原作只讲卡秋莎走到河岸上,同时也带来了歌声,并未形容歌声是怎样的。译者用“好像明媚的春光”这一优美的比喻来形容卡秋莎的歌声,非常贴切地表现了姑娘的妙龄青春、蓬勃朝气、开朗性格以及对边防战士的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成功的翻译是“再创造”,塞柏先生的译文可以说是再创造的一个范例。 我把塞柏的译文放到黄、蓝两位先生的译文后面来欣赏,以说明我国译诗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因为我无端地觉得塞译在后,黄、蓝二译在前。但到底谁前谁后呢?手头没有资料,一直弄不清。2005年,我有幸结识了俄苏文学专家蓝英年先生。我写信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回信说:“塞柏即沙可夫,上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后任延安鲁艺副院长。塞在四十年代就译过《喀秋莎》,起码1949年以前我就会唱这支歌。塞译在蓝泽、黄译之前。”如此说来,在黄、蓝、塞三位先生中,塞柏即沙可夫先生(1905-1961)该是最早翻译《喀秋莎》而又译得最好的人了。 顺便谈一谈《喀秋莎》中三个词的翻译。一是“柔曼”。塞柏把“柔曼”译成“柔漫”,其实没有“柔漫”这个词。“柔曼”可解,“柔漫”则不知所云了。二是原作明明是讲喀秋莎走出家门来到河岸上,黄药眠、蓝曼都译成“走来”,塞柏却译成“站在”,这就把边走边唱、开朗活泼的姑娘的动态形象固定成一尊凝眸远眺的静态雕塑了,与全诗的意境不协调。三是这首歌第四节的第一行,说“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纯朴的姑娘”。“姑娘”前面那个形容词(定语),原文有单纯的、简单的、朴素的,粗糙的、纯朴的、有点傻的、普通的七种含义。黄药眠译为“天真的姑娘”,显然不妥。蓝曼译为“朴素的姑娘”,接近了原作。塞柏译为“遥远的姑娘”,离原文太远。我意译为“纯朴的姑娘”最理想。 最后想问个问题:薛范先生(1934-)也译过《喀秋莎》。我手头没有薛先生的译著,只从网上看到过薛先生的译文。但薛先生的译文与塞先生的译文一模一样,对的一样对,错的一样错。网上的音乐节目,只要提到《喀秋莎》,那歌词几乎全是“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而歌词译者,有的署名薛范,有的署名塞柏。这是怎么回事?
精神家园 雕像
作者: 梅桑榆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像》   阅读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描述: 梅桑榆 雕像是人间一大景观。被世人制成雕像,供之廊庙、立于街头,是了不得的荣誉,非普通人所能享。 大凡被人矗立雕像,供奉瞻仰者,无不非凡卓越,有常人无法企及之处。释迦牟尼与耶稣,已成神圣,高坐于寺庙,挺立于教堂,领受大众的香火、信徒的敬仰,自不用说。许多并未成神成圣者,如领袖,如政客,如将军,如英雄,如文学艺术家……也被世人雕塑成像,或顶礼膜拜,或崇之敬之。其中有些被立雕像者,既无显赫的身份,也无杰出成就,但却有一种值得大众学习、尊崇的精神。一个国家若无雕像,无疑是一大缺憾,若无值得矗立雕像的人物,那就不仅是缺憾,而是可悲了。 雕像,虽然只是某人肉身的替代品,是其精神的体现物,但受人尊崇的程度却大不相同。且不说被立雕像者生前的身份地位、社会贡献,仅看其能否给人带来福祉,或能否让人以为可以带来福祉,便可以看出其受尊崇的程度,差别何等之大。释迦牟尼因其有赐福人间的神力,故其雕像前香火鼎盛,终年不绝:而那些虽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著成就,或为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者的雕像,若不被普罗大众认为与他们的幸福有直接的联系,或是于虔诚祈祷之后,可以受其庇荫,得其惠泽,是很难领受一柱香或一束花的敬献的,菩萨那怕立于深山高岭的寺庙之中,仍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前往跪拜:而那些立于街头或公园的雕像,人们却大多望望而过。我每观那些广场街边的雕像,想其一年四季立于露天,栉风沐雨,顶霜冒雪,不过是城市的一种点缀、一处风景,心中便升起一丝怜悯之意。有的雕像,无人维护,上面落着厚厚的灰尘,质为铜铁的,则锈迹斑斑。几年前,我参观吴敬梓纪念馆,见立于院内的吴氏铜像,头上竟有鸟的遗物,其迹灰白,一道从额上垂下,直至眉宇间,一道从额旁延伸,垂至眼角,左肩上也有一滩秽物,身上的片片绿锈,使其长衫显得肮脏不堪。室内的坐像,也满是灰尘。我不禁暗想,纪念馆如此疏于管理,不但有碍观瞻,而且是对先贤的不敬。被世人矗立雕像者,多已不在人间,即使伟大如佛祖释迦牟尼,或“至圣先师”孔子,生前也未被世人矗立雕像,遑论远不及其伟大的大师、名人。当然,也有人还活着,便被世人矗立雕像,敬之如神者。明朝奸宦魏忠贤在世时,便有许多官员为他建祠立像,敬之拜之。祠堂为祭祀亡人所建,由于魏宦仍然活着,其祠故称之为“生祠”。当时,魏忠贤生祠遍天下,各地官员,为向魏宦献媚,竞相比赛,务求豪华壮观,结果是“穷工作之巧,攘民田墓,伐人树林,……其上食飨,一如王公。像以沈香木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腹中肺肠皆以金玉珠宝为之,衣服奇丽”,“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开封官员为了建祠,竟拆毁民房两千余间。不过,好景不长,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之后,下令将魏忠贤发配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宦白知必死,上吊自杀,尸体被人千刀万剐。魏忠贤遍及全国的生祠尽被拆除,其雕像也全部销毁。安徽涡阳高炉酒厂老总刘俊卿,到朝鲜平壤旅游之后,见金日成的高大铜像矗立于广场,状及雄伟,陡生效仿之念,回国后,斥资70余万,在厂里为自己竖起一座两层楼高的雕像,高举巨手,面带微笑,做伟人状,向群众招手致意。不料,刘某后来竞贪贿事发,被判死缓,那座矗立四年的巨像,也被职工愤然推倒。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值得矗立雕像,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凡靠暴政、欺骗或权势,而不是靠世人的敬仰与怀念矗起的雕像,一旦人亡政息或被世人看清其真面目,抑或落马垮台,其雕像便轰然倒塌,中国如魏忠贤、刘俊卿,外围如斯大林、萨达姆,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鉴赏诗歌应关注的几种从国画中引入的技巧
作者: 谭志永   来源: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技法   表达技巧   工笔   国画   艺术效果   诗词   引入   白描   渲染   诗歌鉴赏题  
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点,也是复习备考的难点,尤其是白描、渲染、烘托、工笔这四种从国画中引入的表达技巧,学生很难掌握,应重点讲解。一、白描白描是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又叫"单线平涂"
广西油画创作现状探析
作者: 金昌浩   来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性   广西   油画创作   本土化  
描述: 广西油画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经历了艺术个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探究发展趋向的思考阶段。在此期间,广西油画创作一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一方面关注自身以外的因素的同时还不断发掘区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自身出发研讨与思索广西油画创作的发展方向,使其回归本土文化。当下的广西油画创作现状是呈现原生态区域特征、彰显多民族文化的体现。
玉溪窑瓷器纹饰彩绘审美特征探析
作者: 尹增才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纹饰   瓷器  
描述: 玉溪窑在中国青花瓷中独树一帜,其瓷器纹样造型朴实敦厚,色彩单纯古拙,装饰简练传神,笔法流畅,整体风貌统一.
玉溪文化博览 通海木雕
作者: 陈泰敏   王庆久   吴建伟   马文昆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文化   格子门   木雕艺术   浮雕   家具   滇南   个性差异   玉溪   历史悠久  
描述: 通海是滇南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礼乐名邦".这里的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鬼斧神工的传统艺术品,木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玲珑秀雅的指上盆景
作者: 梅星焕   来源: 园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情画意   体积小   指上盆景   重量轻   参照物   艺术魅力   成本低  
描述: 指上盆景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相对比较容易制作,所以深受老年盆景爱好者喜爱。指上盆景是以手指为支托,以手作参照物,充分展现指上盆景小巧玲珑、婀娜多姿、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 1 2 3 ... 1607 1608 1609 ... 1659 1660 16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