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 】搜索到相关结果 241950 条
-
高轩访童
-
作者:
张梦
张九玉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贺
玲珑
环压
描写
衣衫
入门
皇甫
马蹄
韩愈
二十八宿
-
描述:
高轩访童
-
欧体的笔势与力道
-
作者:
刘军锋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体
用笔
欧阳询
楷书
力道
书法风格
笔势
千字文
四大家
书法学习
-
描述:
欧阳询的楷书历来受到书法学习者的追崇,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其书法取法"二王"同时又参以隶法。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行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攲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由于欧体楷书法度谨严,间架结字考究,因此历来作为后世学习楷书的不二法门,世称"欧体"。
-
造像精粹 纳须弥于芥子:《比丘洪宝造像》
-
作者:
薛元明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见证
佛造像
浅浮雕
书法发展
造型能力
艺术价值
比丘
南北朝时期
节奏
-
描述:
《比丘洪宝造像》亦称《张法寿造像》,立于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四月。主造像为浅浮雕,人物神态安详,刀意流畅,四周饰物栩栩如生,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佛造像的艺术造型能力及想象力。作为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段中书法发展风格的见证,每一块造像都是书法史的一个细胞。整个书法史就
-
任重道远 骎骎前行
-
作者:
谷松章
谷国伟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见证
佛造像
浅浮雕
书法发展
造型能力
艺术价值
比丘
南北朝时期
节奏
-
描述:
李学峰,1957年生。197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工作至今。现任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
书法作为行为
-
作者:
陈振濂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评判
行为
-
描述:
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书法是一个最特殊的所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当然也是先有行为再有结果,并且正因为行为的主导者是艺术家,于是结果自然就指向艺术作品。但通常而言,作品的完成是画家、雕塑家们的最终目的,行为只是一个“通道”,一种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目的既有,手段完全
-
《颜勤礼碑》技法分析与训练(三)
-
作者:
薛玉印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线
用笔
内部秩序
熊秉明
书法
基本形
外形
笔画
外在形式
视觉艺术
-
描述:
“丞梁”,从两个字的外形审视,应该有着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形——圆形,按熊秉明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外围线”。其方法是将字的点画外沿用线圈起来所呈现的基本形,也就是字的外造型。这一点应该说书法和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有相通之处:不但要注重字的内部秩序、点画分割,更要注重每个字所呈现的外在形式。
-
陈国斌——你在倾情诉说什么?
-
作者:
东方启明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至上
先锋性
-
描述:
篆刻作为艺术本位已是一种事实。毋庸忌讳,篆刻一直都没有得到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种类相比所应有的文化地位也是事实。就美术史论而言,几乎没有论及这门古老的艺术,就算近年汇编的60卷《中国美术全集》,虽然开列书法篆刻编(7卷),但仅用一卷“玺印篆刻”来概括其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形象,显得既苍白又尴尬。当人们把篆刻与书法并置时,实
-
王壮为
-
作者:
大三
来源:
青少年书法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风格
台湾
新文化
颜真卿
多宝塔
书法艺术
书法理论
专学
柳公权
河北省
-
描述:
书下功夫最多。18岁入京华美专学西画及雕塑,热衷于新文化。中途和沈尹默先生交往甚笃,在书法方面也受益匪浅,1949年到台湾以后,在政、教界供职。惟其心愿,是对书法艺术最感兴趣。50岁以后,行草书法风格,
-
我说汉金文
-
作者:
李创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思想
书法风格
金文
工具材料
制造工艺
汉代美术
统治阶级
商周青铜器
-
描述:
提起金文,脑海里第一反应是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篆籀文字,凭借着日益精到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加上充满威严和神秘的造型纹样,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思想。提起汉代,脑海里浮现的是各式碑版简牍。雕塑、建筑、冶金等各个方面的共同进步,构筑的汉代美术的繁荣,工具材料、器物形制、社会功用、作者性格各方面因素造成了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并且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也是丰富多彩的。汉代人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阔的深度,汉金文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遗忘于碑版之后,其实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
形显性隐:我的玉箸篆创作体会
-
作者:
刘文勇
来源: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具选择
名词解释
显性
峄山刻石
城隍庙
《三坟记》
创作体会
《泰山刻石》
-
描述:
1.名词解释 玉箸篆相传始于秦相李斯,见于《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后来比较著名的还有唐朝李阳冰的篆书《三坟记》《城隍庙碑》等,宋代高僧释梦英《篆书千字文》,以及近现代王福庵等人。2.工具选择 墨汁:一得阁;纸张:六尺粉彩竖条;毛笔:长峰勾线笔,小楷笔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