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列宾绘画雕刻建筑学院访问记
作者: 宋惠民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成绩   俄罗斯学派   建筑学院   艺术家   工作室   列宾美术学院   现实主义传统   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成果   契斯恰柯夫  
描述: 鲁迅美术学院一行三人为与俄罗斯列宾绘画雕刻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列宾美术学院)建立友好关系,於1993年6月13日至26日访问了圣彼得堡。我们参观了列宾美术学院的博物馆,图书馆,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报告与东北当下艺术状况的思考
作者: 小砾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蜀   九十年代   画商   人类生存状态   亚太经济   中国艺术市场   栗宪庭   现代绘画   李路明   中国当代美术  
描述: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1992年10月20日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展览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和开幕式。双年展是继89“现代艺术大展”之后又一个大型的现代艺术展。它成为1992年美术界最为瞩目的一件大事,并且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艺术家、批评家及港台画商、收藏家和世界各地驻广的记者,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由潜沉到复出的中国当代艺术这段不平常的历史。从而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堂而皇之地走向国际艺术市场的可能性。双年展的艺术主持人吕澎先生在1991年油画艺术研讨会上说出“谁购买历史”时就开始酝酿如何创建国内艺术市场。而四川西蜀艺术公司又颇具勇气,居然一次投资150万元购买“收炒”这段美术史,这在中国当代企业投资艺术市场开了先河,被《亚太经济时报》称为“中国即将开拓的黄金运河”,而他们准备投资开拓这“黄金运河”并非是无的放矢。1992年8
鲁迅美院招生有新举措
作者: 冯铁铸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挖掘办学潜力   美术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   美术师范   委培生   鲁迅   主动适应   从实际出发   改革精神   工业造型设计  
描述: 鲁迅美术学院为贯彻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兼顾需要与可能的改革精神,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招生规模,使之主动适应经济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制定了1993年招生计划。今年,我院
集绽发之新叶,汇雏凤之清声——“美苑杯”征稿评奖活动纪实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编辑部   毕业创作   北师大   优秀奖   鲁迅   中国画   版画   四川美院   雕塑   油画  
描述: 春天通常是愿望和希冀最易生长的季节。《美苑》编辑部的此次征稿评奖活动即酝酿于今年仲春。那时《美苑》刚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版和编辑方针的重要调整,恰逢向国内外美术界敞开胸襟的时候。我们的酝酿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全中国的美术院校和美术系科每年至少有二千个毕业生走出校门,当他们把四年的学习经历、四年的酸甜苦辣结出的成果捧献给他们的母校的时候,他们的母校所能做到的就是照例给他们一个在或大或小的展厅里提供一个时间并不长的展示机会,余下的便是一片沉寂,无声无息……而他们也便带着莫名的遗憾和真实的留恋走出了校门开始了不知路途有多长的艰难跋涉。他们中本不乏英才,他们中有一批人已在自己的毕业创作中崭露头角,只是这“头角”并不为世人所知。追索古人追索洋人追索名人的飞扬唾液淹没了一代一代新人所造就的新绿和他们所抒发的清声。建国已经
继承、借鉴、探索:谈我的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教学
作者: 李钟录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工笔重彩   美术学院   方法步骤   技法   写生   引导学生   南京博物院   人物肖像   肖像画  
描述: 在美术学院的中国人物画教学中,设置工笔重彩人物肖像课是继承肖像画传统,学习和研究传统肖像画技法,为进行人物肖像画创作打下良好基础的必需。在我所担任的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课教学中,一般的按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临摹,二是写生。临摹的范本主要选取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人肖像》册页,在临摹的基础上再进行面对具体模特的写生。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套“明人肖像”画,绝大多数都是明代晚期的作品,从技法风格上看已经运用了淡墨晕染,有了“没骨法”。为了使学生对这一技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事先教师做了临摹范本的勾线、落墨、晕染着色的方法步骤图序,供学生参考。
读王盛烈先生山水花鸟画
作者: 李荣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国画创作   花鸟画   六十年代   山水画家   文艺政策   葫芦   作品   民族艺术   新酒  
描述: 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花鸟画,有着一千多年的传统,历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仅就存留至今的历代名家名作,表现领域之广,技艺之高,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在我国绘画史中已是层出高峰的山水、花鸟画再上新台阶,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这几乎是山水、花鸟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们的共识. 五十年代初,根据当时文艺政策的要求,山水画家们往往用自己所掌握的树法、皴法等程式画法进行创作.只是在画面上的适当位置安排上汽车,电塔、现代桥梁、水渠、渡槽和点景人物……花鸟画家们,除表现花与鸟之外,通过点缀草帽、毛巾,甚至用工笔牡丹后面衬以炼钢高炉的方法,即所谓“旧葫芦装新酒”的方法进行创造,以求“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山水、花鸟画的时代感”。那么,山水花鸟画的创造有无“新葫芦装新酒”的途境呢? 记得六十年代初,偶见王盛烈先生山水画新作《黄洋界》,这件作品没有套用传统皴法,而是以黄洋界实景为模
走在离他最近的那条路上:读齐鸣的画
作者: 陈苏平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鸣   素描   艺术实践   层次   个性   艺术家   工笔人物   北方   中国画   作品  
描述: “给提提意见”——每当看齐鸣的画时,他总爱这么说,这是他在学生时候就养成的习惯。提什么呢?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据说有个性够层次的人都没这个习惯了,谁还耐烦听别人提什么,又有谁耐烦给别人提什么呢!然而他却愿意这样,愿意问,也愿意听,并且是很真诚的。他并不需要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谦虚,也并没因此而丧失了个性,而只是觉得这样更适合于他。并且他也在这种不停地切磋与艺术实践中,搞出了一批很够层次的作品,靠了这些作品,他在北方的工笔人物画坛上,很成功地奠定了自己独领风骚的地位。北方的路
走出困惑——谈传统水墨人物画之局限及未来走向
作者: 王希奇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笔墨   水墨人物画   意象造型   未来走向   困惑   现代人   画种   古典传统   徐悲鸿   造型观  
描述: 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变革,现在仍没有脱开“两难”的困惑境地;一是水墨人物画要生存就必得求发展,水墨人物画不能不走向现代;二是水墨人物画的任何变革都不能抽去书法入画.笔墨表现的特质,抽去这一特质,就意味着水墨人物画的彻底消亡。令水墨人物画家最感头疼的就是用传统笔墨表现现代人的心灵和生活。自徐悲鸿介导“以西润中”,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不知困扰了多少真正面对现实力求挽救这一画种的有识之士,却终未走出困惑。虽然有诸多画家不同程度上取得令人可喜的进展和成就,造型、笔墨及艺术趣味和表现力度上均有所创造,但相对其他画种,水墨人物画落后了;相对发展中的时代,水墨人物画陈旧了,与工笔人物、花鸟、山水等画种相比较,水墨人物画的困惑似乎更加突出。传统水墨人物画没有什么可以直接套用的样武,除具有绘画意味的书写这一特性外,传统所留给我们的“一支笔、一张纸、一块墨”的过于简单的工具材料,常使我们陷于困境。画古人时还可以向古典传统讨教,画现代人时则几乎无可借鉴。同时,所谓的成品,也只能在众多废画堆中挑选,而败笔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谓随机应变有时固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预先打下的腹稿也不免丧失大半。西洋画可不断修改,水墨人物画则往往因为高难度的笔墨一次完成的特点和工具材料的局限,而造成目的和手段的不一
董其昌、黄道周书法之比较
作者: 金琤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董其昌   书风   新古典主义   书法   黄氏   浪漫主义   忠君爱国   黄道周   文化意识   审美理想  
描述: 董其昌与黄道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前者八面玲珑,常怀出世遁形之心、后者独立敢谏,满腔入世救国热血;一个是横行乡里、激起民变的豪绅官宦,一个是高风亮节、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前者颇有意于成为艺坛领袖.后者只不过以之为钓弋余能的小事。两者可谓是风牛马不相及! 但两者又都处于相同的明末社会,政治背景下:黄道周生于比董氏晚三十年的1585年;而卒年为1646年,只比董氏晚了十年,两者同事过明熹宗、思宗帝。为什么在贴学式微的嬗变点上,选择了不同的风格道路——一个稳健地追随传统.一个进行有效的反叛?本文无意于依照旧史“论资排辈”的习惯,而欲以文化意识、艺术实践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两种书风的差异点,并对董、黄在艺术史上的作用作一浅略论述,以求正于方家。一仕途的比较明末,风雨飘摇,国事蜩螗,封建社会正面临末世的悲凉洗礼,政治上的阴霾使朝廷官员屡遭弹劾,朝不保夕。
雕塑创作断想
作者: 叶如璋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思维   三个阶段   作者   原始艺术   艺术创造   造型   郑板桥   雕塑家   主观感受   观察生活  
描述: 艺术创作思维的三个阶段艺术要反映时代、反映生活,但是艺术并不单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艺术还要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的个性,作者的艺术创造,艺术品是主客观的统一. 郑板桥讲的画竹三个阶段,很值得我们去理解艺术创作思维的特点。“眼中之竹”是作者观察生活的第一阶段。它来自生活的启示。即使是眼中之竹已经与原来的竹不完全相同,这里有了审美,有了选择性,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所谓“情人眼里
< 1 2 3 ... 26 27 28 ... 148 149 1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