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于绘画程式的思考
作者: 刘君成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符号   芥子园画谱   米开朗基罗   绘画程式   画面   思考   视觉词   传统中国画   规范性   自然图像  
描述: 一在传统的中国画里,有着丰富的视觉词汇,也就是此处所谈的程式——一招一式,点划泼抹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些不断丰富起来的视觉符号,经过了情感和意志的铸融与浸润,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境界的图画之地,一个“人化的自然”。《芥子园画谱》上说:“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所谓之无墨……”从传统中国画角度看来,笔与墨和纸的随意结合不见得是画。“笔墨”有一定的规
克服摹仿性 摆脱复制意识——版画艺术前景浅析
作者: 陈曦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版画创作   木刻运动   大发展   版画艺术   创造性   复制性   三十年代   艺术语言   画种   审美价值  
描述: 自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几代版画家的努力。我国版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建国四十年来,版画艺术已经成为能与国画、油画相媲美的绘画种类,其发展、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版画艺术的现状提出了许多问题需我们认真思考。做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版画的发展前景应该是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越来越与其它画种有质的区别,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步形成一套版画特有的美学原则。为此,我以为在版画创作中必须克服对其它画种的
挣脱、探索——徐加昌近作观后
作者: 任梦璋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内蕴   大兴安岭   不断探索   艺术作品   风景写生   美术学院   个性发展   近作   油画教学   内在联系  
描述: 听说徐加昌老师又画了一批新作。我来到他的小画室,满屋的油画令人耳目一新。细细看来有些画又感到似曾相识,加昌说有些画是在老画上画的,我果然认出几张八二年我们一起去大兴安岭写生时作的老画框和老画布。有些当时我认为是精彩之作的风景写生,尚存部分遗痕,但整体已变成了具有新的意境的作品。这些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些新作和老画又有着血缘的内在联系。新画是在老画的肌理、底色、思想内蕴上的舒展、昇华、再造,拓出新境。加昌认为,原来每幅风景都是来自大自然,是有个性的,要顺着它的个性发展成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
研究生毕业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头像   泥塑   彩陶   朝圣者   彩色   导师   毕业   油画   研究生  
描述: ~~
丹配拉
作者: 科林·海斯   薛雁群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丹配拉   混合剂   蛋黄   鸡蛋   油乳剂   颜料膏   绘画   适应性   十五世纪   油画  
描述: 按照字面意义,丹配拉表示任何一种用来凝结粉末颜料的材料。实际上,这个词只代表一种由鸡蛋制成的凝结剂,即这一篇所介绍的鸡蛋丹配拉。这种材料使用时干燥迅速,能很容易地被刮掉,可容许画家以在大多数别的材料中所难以实现的技法作画。因此,它具有更大的技巧上的适应性。习惯的用法是将蛋黄与水混合,不过也可用蛋黄与油,甚至蜡混合成乳剂。这种媒剂用途多样,比油剂更方便。在油画中,多油的颜料必须置于低油的物质之上,这意味着每加一层颜料就要使颜料包含更多的油剂以避免下面的色层干裂。使用丹配拉媒剂就可以使高油或低油的颜料层相互覆盖而无龟裂之虞。
淡妆浓抹总相宜——工笔重彩人物写生课色彩教学心得
作者: 李锺录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对象   意识形态   教学心得   色相   自然科学   画面色彩   写生   工笔重彩人物画   服饰   我国古代  
描述: 艺术是科学,但和“自然科学”不同,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作画时要有感情,说色彩是画家感情的产物,并不过分。——摘自一位画家的话
生活、创作
作者: 刘东瀛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传统绘画   民族精神   独辟蹊径   花草   艺术思潮   工笔花鸟画   艺术形式   创作素材   艺术个性  
描述: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历来是中外画家所喜爱表现的题材。然唯有中国花鸟画独辟蹊径,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近年来,各种艺术思潮活跃着中国画坛,但同时存在否定花鸟画传统的倾向。我认为艺术思潮的交汇必然会引起对传统的反思,变是必然的。但根基应该在民族精神、传统绘画的基础之上。工笔
宋代雕塑考察心得
作者: 陈原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宝顶山   生活气息   宋代   艺术发展   程式化   摩崖造像   世俗化   雕塑   石窟造像  
描述: 雕塑艺术发展到了宋代,石窟造像的程式化使佛像造型极度衰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宋代山水画的高度发展,对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雕塑与环境更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最典型的实例,要数大足的宝顶山了。大足的摩崖造像是依马蹄形的山形建造的,尽管它构思、场面宏大,且依山环绕,但由于它利用了其间高大树木的遮拦,人进去后对环形的造像不能一目了然,从而保持了它情节的程序性和整体的神秘感。泉水,在北魏及唐代石刻中,是随意流消而不加以重视的。但在这里,却得以充分利用。《牧牛图》中涓涓溪流,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九龙灌顶》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表现太子沐
散议西南民间雕塑的审美特征
作者: 孙泉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人   艺术活动   中国西南地区   艺术作品   人类社会   青铜艺术   民间雕塑   雕塑艺术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描述: 艺术活动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活动。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同它所处的文化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西南民间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尽管石器的制做只是为了获得生产工具,石器的加工也极粗略,但石器的基本形体及对石头的打磨加工无疑已具备雕塑的萌芽因素。新石器时代,铜器的产生标志着雕塑艺术已经产生。随着青铜艺术逐步发
谈雕塑创作中的“新”与“异”
作者: 张玉礼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思维   面部表情   常规思维   构图   悲痛欲绝   辽宁省   作品   求异   道路   雕塑  
描述: 所谓创作思维,就是要突破常规思维的逻辑,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数年来,我在雕塑创作上一直有一种癖好,那就是“求新求异”。尽管这样做要费更多功夫,吃更多的苦头,但我们仍以此为快。如雕塑人物,按一般常态,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观赏者也往往先看脸塑的如何。但是在1979年辽宁省举办的美展当中,两件拙作都看不到面部,一是雕塑作品《路》用胳膊挡着脸,在坎坷泥泞、荆棘纵横,夹着风和雨的道路中跋涉。通过这一构图,我想表现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艰难险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再艰难,再险恶,只要还活着就要站起来,朝前走。另一件《丙辰仲春》把头埋在右肩与紧握双拳之下,象征着1976年全国人民捶胸顿足,悲痛欲绝地悼念周总理,构图好似一座即
< 1 2 3 ... 22 23 24 ... 126 127 1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