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偶园:明皇宫外的御花园
-
作者:
阿青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假山
明朝
清朝
泉水
大学士
御花园
皇宫
太湖石
青州
瀑布
-
描述:
阿青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关于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衡王朱佑木军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就藩青州,在建造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朝规制,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深得皇帝的信任.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日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偶园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仅存一山一堂一阁。 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偶园的结构非常严谨,布局得体。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小桥回廊曲径通幽,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有特点、最富吸引力的还是佳山堂前的三峰假山了。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山上松竹隐翳,花木掩映,兼有亭、台、阁、洞、桥、溪、瀑等,步移景异,变化多端。佳山堂正对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后是个不大的空场,场上古柏挺拔,花卉斗艳。堂西南是饰以紫石的近樵亭,下临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瀑布注入池中,沿山根向东流去。水上叠石为桥,过石桥可钻入一个石洞.沿洞穴先往东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觉得脚下越来越高。顺势渐进.不知不觉地登上山腰,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折身向东攀上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无余。峰东北临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开始光线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蜒西行,顿觉豁然开朗,原来已经进入一座“石屋”! “屋”顶有一道裂缝,阳光自缝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向南转,洞顶有一个圆孔,孔中窥天,恰似悬在头顶上的一块玉璧。继续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可到达假山中峰的东麓。峰巅以东横一座石桥,下临绝涧,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汇入西来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涧北山坳间有一座小亭子,名唤卧云亭。亭后石径崎岖.盘桓而上.可以到达假山之东峰。沿石径北去,可登松风阁,举目四望,四园景色尽收眼底。阁底下为一暖室,冬季游山时在室内稍事休憩,别有一番韵味。 园中的13块“太湖石”,玲珑剔透,造型别致,其中有4块酷似“福”,“寿”、“康”、“宁”4字,令人玩味无穷。 现在的偶园,新添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用“青州怪石”为主要原料而制作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
驼山有一尊2600米的仰面佛像
-
作者:
阿青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领袖
开凿
佛教
唐朝
武则天称帝
佛像
南北朝
菩萨
中国东部地区
石窟造像
-
描述:
阿青 与云门山齐名的驼山,今天终于有机会一游。仔细品味下,不禁感叹:虽然是相邻的两座山,可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云门山是一座道家修身养性的山,山上所体现的大多数是道教文化,而驼山却是一座佛山,驼山的“驼”通“佛陀”的“陀”,也就是说,驼山是一座佛陀之山。根据明朝嘉靖年间的《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放眼望去,果然,一个个的小山头可不就是骆驼的驼峰么。 穿过仰佛门,就开始了我们正式的登山旅程了。来驼山游览,当然主要是看佛了。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的佛教石窟造像群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这里集中了从南北朝到唐朝中期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山顶的石窟进军的时候,导游却停下了脚步,带着我们转回身去。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们终于看出来了,原来东南方向的那一片起伏的山脉并不是普通的山,而是一座巨大的仰面的佛像,竟然连绵2600米长。这真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创造的奇迹。本身这里就是一座近似人面的山体,人们又在这基础上对山体进行了整修,并且用植树的方式给他塑造了眉毛,使整个山体更形象化。这个仰面的巨佛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凿的,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经过一大段台阶,当我们都筋疲力尽的时候,终于到达了石窟的位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上的一副对联一一“石窟万载华夏之光,驼岭千寻古州胜景”。走进大门,顺着弯曲的小路,一路向里,很快就到驼山石窟了。 第一窟开凿于唐朝,因为经过了两次开凿,所以有一个奇异的景观一一“一佛四菩萨,三像四领袖”。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的佛像第一次开凿不久就被破坏了,于是后人又进深推进了一块重新开凿了主佛像。虽然第一次开凿的菩萨像没有被破坏,但是却离主佛像太远了,于是第二次开凿之后,就在主佛像旁边重新开凿了胁侍菩萨的像,这样就构成了“一佛四菩萨”。这里的主佛像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开创者。主佛像后面还有两尊弟子像,他们是伽叶和阿难,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这两位分别成为了佛教的第二和第三代领袖,所以,这里就有了三位领袖了。至于这第四位,原来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有一个法明和尚向他进献了一部《大云经》,其中说,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凡,应主皇权,做皇帝。第二年,武则天称帝,遂把年号改为天授,意思是,她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因为这个缘故,这里的主佛像就以武则天的形象为原型刻画了,也就有了第四位领袖。 再往里一窟就是隋朝的代表作了。这里最让人叹服的,是其华丽的装饰色彩。从隋朝至今已有1300年了,这一窟中的佛像和菩萨像上彩绘的颜色竟然还鲜艳如昔,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彩绘技术多么发达。 第三窟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了,整个高达6米的大佛,气势磅礴,让人从中一窥当年的大国气象。大佛唇角微扬,眼睛半睁半闭,面相和蔼可亲,右手屈肘伸掌立于胸前,这叫“无畏印”,意思是说令众生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佛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 往后面走,还有两个石窟以及一处摩崖石窟造像,这些石窟造像跨越了千百年的光阴,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既表现出佛教的哲理内涵,又是中国雕塑艺术史的一幅历史画卷,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无言的佛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青州佛教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