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山有一尊2600米的仰面佛像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阿青 

【刊名】祝你幸福·知心

【关键词】 领袖 开凿 佛教 唐朝 武则天称帝 佛像 南北朝 菩萨 中国东部地区 石窟造像

【摘要】阿青 与云门山齐名的驼山,今天终于有机会一游。仔细品味下,不禁感叹:虽然是相邻的两座山,可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云门山是一座道家修身养性的山,山上所体现的大多数是道教文化,而驼山却是一座佛山,驼山的“驼”通“佛陀”的“陀”,也就是说,驼山是一座佛陀之山。根据明朝嘉靖年间的《青州府志》记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放眼望去,果然,一个个的小山头可不就是骆驼的驼峰么。 穿过仰佛门,就开始了我们正式的登山旅程了。来驼山游览,当然主要是看佛了。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的佛教石窟造像群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这里集中了从南北朝到唐朝中期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山顶的石窟进军的时候,导游却停下了脚步,带着我们转回身去。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们终于看出来了,原来东南方向的那一片起伏的山脉并不是普通的山,而是一座巨大的仰面的佛像,竟然连绵2600米长。这真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创造的奇迹。本身这里就是一座近似人面的山体,人们又在这基础上对山体进行了整修,并且用植树的方式给他塑造了眉毛,使整个山体更形象化。这个仰面的巨佛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凿的,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经过一大段台阶,当我们都筋疲力尽的时候,终于到达了石窟的位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上的一副对联一一“石窟万载华夏之光,驼岭千寻古州胜景”。走进大门,顺着弯曲的小路,一路向里,很快就到驼山石窟了。 第一窟开凿于唐朝,因为经过了两次开凿,所以有一个奇异的景观一一“一佛四菩萨,三像四领袖”。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的佛像第一次开凿不久就被破坏了,于是后人又进深推进了一块重新开凿了主佛像。虽然第一次开凿的菩萨像没有被破坏,但是却离主佛像太远了,于是第二次开凿之后,就在主佛像旁边重新开凿了胁侍菩萨的像,这样就构成了“一佛四菩萨”。这里的主佛像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开创者。主佛像后面还有两尊弟子像,他们是伽叶和阿难,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这两位分别成为了佛教的第二和第三代领袖,所以,这里就有了三位领袖了。至于这第四位,原来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有一个法明和尚向他进献了一部《大云经》,其中说,武则天是西天弥勒佛下凡,应主皇权,做皇帝。第二年,武则天称帝,遂把年号改为天授,意思是,她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因为这个缘故,这里的主佛像就以武则天的形象为原型刻画了,也就有了第四位领袖。 再往里一窟就是隋朝的代表作了。这里最让人叹服的,是其华丽的装饰色彩。从隋朝至今已有1300年了,这一窟中的佛像和菩萨像上彩绘的颜色竟然还鲜艳如昔,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彩绘技术多么发达。 第三窟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了,整个高达6米的大佛,气势磅礴,让人从中一窥当年的大国气象。大佛唇角微扬,眼睛半睁半闭,面相和蔼可亲,右手屈肘伸掌立于胸前,这叫“无畏印”,意思是说令众生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佛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 往后面走,还有两个石窟以及一处摩崖石窟造像,这些石窟造像跨越了千百年的光阴,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既表现出佛教的哲理内涵,又是中国雕塑艺术史的一幅历史画卷,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这些无言的佛像,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青州佛教的兴盛。

【年份】2010

【期号】第1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