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偶园:明皇宫外的御花园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作者】阿青 

【刊名】祝你幸福·知心

【关键词】 假山 明朝 清朝 泉水 大学士 御花园 皇宫 太湖石 青州 瀑布

【摘要】阿青 偶园.在青州城里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系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关于偶园的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人认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东花园改建而成的。衡王朱佑木军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就藩青州,在建造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建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朝规制,东花园的布局和规模.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当时,凡御花园内有的设施,这里也有,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大约过了180多年.清朝的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在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将东花园又进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取名“偶园”。这种说法在青州城乡颇为流行,却没有文字依据。现在有据可查的是.冯溥深得皇帝的信任.74岁以年老请休获准,加太子太傅。”冯溥既归,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日偶园”。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偶园原为一组宅第.宗祠,园林三结合的古建筑群。除去为数众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设施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分东、西,中三峰)、一堂(佳山堂).二水(洞泉水,瀑布水)、二门(偶园门木耆绿门)、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五亭(友石亭、问山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为一方之冠。另外,还有小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园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偶园”二字。门内的四扇石屏上镌刻着明朝高唐王的篆书。至清末.“山石树木,大概虽存.而荒芜殊甚”,仅存一山一堂一阁。 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偶园的结构非常严谨,布局得体。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小桥回廊曲径通幽,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有特点、最富吸引力的还是佳山堂前的三峰假山了。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山上松竹隐翳,花木掩映,兼有亭、台、阁、洞、桥、溪、瀑等,步移景异,变化多端。佳山堂正对假山的中峰,堂前峰后是个不大的空场,场上古柏挺拔,花卉斗艳。堂西南是饰以紫石的近樵亭,下临池水,陡立的石壁上有一股瀑布注入池中,沿山根向东流去。水上叠石为桥,过石桥可钻入一个石洞.沿洞穴先往东南走,再往南一折,便觉得脚下越来越高。顺势渐进.不知不觉地登上山腰,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折身向东攀上主峰之巅,远山近树一览无余。峰东北临水,壁上有一石窟,俯身入窟,开始光线昏暗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蜒西行,顿觉豁然开朗,原来已经进入一座“石屋”! “屋”顶有一道裂缝,阳光自缝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向南转,洞顶有一个圆孔,孔中窥天,恰似悬在头顶上的一块玉璧。继续前行,三面都有石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可到达假山中峰的东麓。峰巅以东横一座石桥,下临绝涧,有泉水自洞中曲折流出,汇入西来的瀑布水,沿山根北去,流入方池。涧北山坳间有一座小亭子,名唤卧云亭。亭后石径崎岖.盘桓而上.可以到达假山之东峰。沿石径北去,可登松风阁,举目四望,四园景色尽收眼底。阁底下为一暖室,冬季游山时在室内稍事休憩,别有一番韵味。 园中的13块“太湖石”,玲珑剔透,造型别致,其中有4块酷似“福”,“寿”、“康”、“宁”4字,令人玩味无穷。 现在的偶园,新添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用“青州怪石”为主要原料而制作的水石盆景,使古老的偶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年份】2010

【期号】第1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