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蔡伟潭】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兼谈诗中有画
-
作者:
蔡伟潭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省
语言信号
诗与画
长河
构图
王维
诗歌创作
画面
单车
线条
-
描述: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此二者融合为一。故唐代殷璠评其诗为:“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北宋苏东坡赞其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语即为定评。 唐代自开国以来,北方蕃夷部落不时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塞防守,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扩张领土。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这首诗为赴边途中所作。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这一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名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苏武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名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职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名词。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写出塞。“征蓬”非“孤蓬”,给人以豪迈之状而非忧悒之色。“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二句,写王维使至塞上所见边地奇特壮丽的景色,画面宏阔,气象雄奇,近人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绝唱。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载香菱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也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这一段话表明:此联具有显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因为,香菱没有边塞生活的体验,可是这么一“想”,仿佛也见到了真实的塞外风光。这“想”的过程,实际是诗中的语言信号唤起了香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在她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的过程。她在读诗,也似在观画。所以,“诗的妙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香菱的话,正说出了诗与画这两种极不相同的文学艺术样式的沟通和联系。绘画以色彩、线条、构图等为媒介来反映生活,具有诉诸人们视觉的具体形象,故可被观者直接感受到。而诗歌则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反映生活,这些语言虽是一群有组织、有声音的信号,但这些信号本身并无可供人们直接感受的具体形象。因此,要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地,就必须突破语言信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语言的启示性,以此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其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具有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的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虽然不是实在的、可视的,但它们却因不同读者的不同修养、素质、经历等诸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景。简而言之,同一首诗在不同读者的脑际中形成的画面均不相同,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幅不同的“画”。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诗中有画”的丰富多彩,是真正的绘画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样,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便全面融入诗歌创作,诗与画在一个特定的意义上沟通了,从而产生了“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在这方面,王维无疑是典范性诗人,《使至塞上》无疑又是典范性诗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无疑是典范性诗句。 在这一联中,诗人选取了边塞的四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浩瀚的沙漠,笔直的孤烟,奔腾的黄河,浑圆的落日,这四种景物最能反映边地风光的特征,它们本身就能给人以雄伟、开阔的感觉。诗人捕捉了这些景物最动人的一刹那,即时间和空间配合得最好的一瞬间,使画面产生了时空的永恒感和苍阔感。 这四种景物的组合具有线条的表现功能。线条是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中国传统画中尤其占有重要地位。线条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可以勾画物体的轮廓,就是画面的空间、物体的质感、动势乃至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可借线条的曲直、长短、浓淡、枯润、舒缓的巧妙运用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同的线条和线条的不同组合方式都可以引起不同的感觉。王维将绘画引进诗歌创作,大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这幅画本身就是由线条组成的。孤烟是一根直线;大漠边缘是一条横贯画面的地平线;落日是由弧线构成的图形;长河的两岸则是两条圆转的曲线,即“蛇形线”,西方美学称为“最美”、“富有魔力的线条”。沙漠上的景物本是苍凉、单调,“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便有了一种浑圆、温暖而柔和的感觉。同时,孤烟与地平线垂直,天上的落日与长河两岸的两条“蛇形线”蜿蜒伸向远方,与地平线相接,又给人以深远、辽阔的空间感。 同时,这幅“诗中之画”景物的布局又合乎中国画的构图理论。景物的布局,即绘画中的构图,它强调造型,讲究空间构图和勾勒方位。石涛《画谱·境界章》曰:“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之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近,隔岸越山多’是也。……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他的意思是说,山水画的布局不妨分割成三叠或两段,但必须结合景深的变化去表现,才符合自然。他引的两句诗里,江水江岸便是分割画面的疆界,近景是吴地,远景为越山,而山势的高低起伏又构成纵深之中的立体感。这样,整个画面达到错落变化、贯通一气。王维此联也完全符合绘画的构图规律,具有浓郁的画意。 此联中的大漠,广浩无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觉。但这仅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字,便有了立体感。“长河”的形象横亘其间,把画面分割成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抹上一层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两句诗,十个字,四种景物,布置得多么恰当,多么巧妙: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住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平静,无风无云,也是沙漠的气候特征。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尾联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县,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都护是汉代官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两路的最高军官。诗以途中喜闻我军战胜敌人的捷报,以及首领正督战前线的消息收束,此处的燕然,含有将都护比之为窦宪的意思。 王夫之说:“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幅壮美的塞漠风光图正与盛唐气象和谐统一。 【相关链接】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参考思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