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英】搜索到相关结果 2519 条
-
从于非闇作品看工笔花鸟画颜色的沿革
-
作者:
刘英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画颜色
工笔花鸟画
于非闇
-
描述:
于非闇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家,他在中国画用色方面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本文对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梳理,期冀能够从色彩的角度对其绘画艺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解读于氏艺术的颜色与材质之美,以期为梳理工笔花鸟画的变迁及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提供借鉴。
-
犀兕有皮 色资丹漆——工笔画三人作品谈
-
作者:
赵英武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封建帝王
艺术风格
禅宗思想
审美趣味
唐宋时期
工笔花鸟画
作品
-
描述:
工笔花鸟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早在唐宋时期,因与封建帝王和贵族追求富丽、典雅的审美趣味相一致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至形成了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宋元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文人画兴起,产生了写意的艺术风格,水墨至上的审美观念使得工笔花鸟画逐步演变为一个边缘画种。二十世纪关于中国画前途的三次论争,特别是八十年代新潮
-
走中国油画的自主发展道路
-
作者:
张祖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精神
中国
自主发展
艺术语言
美术展览
油画
-
描述: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从动员到展出历时3年,作为参与策划和把握展览进程的人,我常常回首它从一个学术团体的计划,又拓展为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下属的33个省市具体负责人的合力,进而激荡起数万名中国油画家的投入、参与竞争,凝聚成33个展览,先后五批,在中国美术馆连续展览了一个月。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去,此起彼伏,犹如大浪淘沙,杰
-
本质的原始的自我:南方的画
-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家
南方
幸福感
题材
-
描述:
南方1976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199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2006年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助理,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客座讲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丹麦、港台地区和国内机构私人收藏;出版有《幸福着生长·南方油画集》、《当下思考·南方油画风景》。
-
窗前的葵花:记著名油画家卫天霖
-
作者:
英帆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母体文化
油画家
传统工艺
故土情结
文化建设
卫天霖
中国美术
个体需要
-
描述:
百年风云,摇心迷目;扬沙激浪,终有清时。走到今天的中国美术,应该系统梳理已被翻卷得有些凌乱的历史了。从出洋求学西画以图变革的前辈,到向往异邦文明而重自我的后生,到了今天,莫不需要返身回顾为其心性与魂魄奠基的母体文化,否则均难开解故土情结。正是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当人们重新审视卫天霖及其艺术之时,许多人会更多地注意他在油画民族化之路上的探索和贡献。同样,身居异国的王健也向人们展现了他以故国心眼观察到的域外风情,并为之投入深沉细腻的思乡之情。反之,我们又该如何近距离地看待曾经与先祖们朝夕不离、而今已显得有些陌生的传统呢?本期[案边点滴]栏目将从雕漆这一传统工艺切入话题,希望由此引发切合文化之道的思考,更希望有助于文化建设的务实行动。毕竟,中华民族开拓的文化新局包括了每个个体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
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
作者:
张祖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现状
中国油画
-
描述:
中国油画学会成立后,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把中国油画的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前不久为筹备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曾专门召开了有关油画创作现状的研讨会,这里就我个人的认识和讨论中涉及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 关于时代性和精神性 从中国油国的大格局来说,目前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式,大部分移植味道很浓,或是内容浅显。从表面看,目前似乎所有风格都趋向于完美,而其中的精神因素、情绪因素却在淡化。现在有一些画家,关注的面很窄、境界很小、很弱、蓬勃有力的精神较少。在
-
天路孤心——陈飞的《画室生活》系列
-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状态
人的自然本性
感性思维
表达方式
生存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
理性行为
弗洛伊德
语言形式
绘画活动
-
描述:
陈飞并非油画专业出身,尽管他以油画来展现他自己。陈飞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现供职于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偶而做做陶艺,画画倒成了专业。艺术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技能与本能构成一种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能在这儿还不是指艺术上的风格或个人的语言形式,而是指个人的被本能驱使的感性思维、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在精神上的反映,越是精湛成熟的技术往往体现为严格的规范,而本能则不是被深深地掩藏起来,就是被严格的技术因素消解殆尽。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的精神的避难所,显然这只意味着艺术的自由创造,才把被人的理性行为所压抑的本能欲望释放出来。我们说“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应该还有别一种解释,这个“人”或“人品”是指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件,不是指人在文化或社会条件下的情操或德行。从一个人的作品看到这个人的自然本性,这就要求画家有天真的眼睛、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表达方式。然而画家总是被技能所累,十年磨一剑,最后是见剑不见人。
-
明月心·诗化的体验——读郭有明的绘画
-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功利主义
水墨画
中央美术学院
绘画艺术
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
手工技能
版画
纯艺术
-
描述:
版画在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很寂寞的领域,它既不象水墨画那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不象油画那样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复杂的手工技能。尤其是在当代的中国美术界,经历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和90年代的商品经济的大潮,那种浮躁的文化功利主义泛起之后,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愈演愈烈之势。版画的寂寞似乎也在所难免了。郭有明80年代中期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之后便去日本留学,主修版画,八载之后回归故里,于寂寞之中开始了真正孤独的艺术之旅。 但是孤独对郭有明来说并不是困境,而是一种境界,是为他追求一种纯美的形式所准备的条件。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现代主义对纯艺术的追求似乎变得十分遥远了,但正是这种状况促使
-
当代语境下传统工笔花鸟画之新变
-
作者:
刘英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观念
中国画学
填彩
工笔重彩
当代语境
工笔花鸟画
写意画
中国绘画
文化强势
写意性
-
描述:
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赭色陶器上的花、鸟、鱼等富有装饰性的纹样到唐代已然独立的工笔花鸟画;从五代影响后世的"徐黄体异"到宋徽宗时期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高峰,"勾勒填彩"的工笔重彩风格与"落墨为格"的工笔重写风格一直是工笔花鸟画发展和延续的两大脉络。在20世纪早期西方文化强势侵入的时候,与文人写意画相比,传统工笔画在相对边缘的情
-
慈禧的养生之道
-
作者:
屈维英
来源: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人
慈禧
不平等条约
养生之道
清政府
岁时
-
描述:
提起慈禧,似乎大家对她没多少好印象。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过,慈禧虽然没有保住大清的江山,却把自己保养得很不错。给慈禧画过油画的美国人卡尔小姐这样描述她画画的经历:“当时,慈禧虽然已经70岁,但是看起来就像30多岁的夫人似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到70岁时:“肌肤白嫩光滑,如同少女一般,嫣然一笑,姿色横生,令人自然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