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秋】搜索到相关结果 669 条
-
贺棣秋访谈 雕塑开始异化
-
作者:
段君
贺棣秋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九十年代
邱志杰
超现实
我生
拼贴
社会批判
社会形势
文革美术
《沙家浜》
-
描述:
段君(以下简称“段”):雕塑自二战以来,对社会形势的反应通常偏慢。你的雕塑(包括摄影),一向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你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有哪些主要问题和领域,需要雕塑家的批判工作?贺棣秋(以下简称“贺
-
论大学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
-
作者:
高姝佳
俞奕秋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
功能
教育
审美
雕塑
-
描述:
雕塑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主要是借助于凝练这一艺术语言来进行实体性的塑造,借此将带有一定意义的情感表达出来。雕塑不仅仅只是人类审美理想的一个感情凸显,同时也是人类精神交流的语言。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适当地安置相应的雕塑于校园内,不管是在学生教育上,还是社会稳定发展上,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大学校园雕塑审美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与分析。
-
太行之子的本色与灵性
-
作者:
巴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太行山
小草
带路
性转化
本色
写生
交友
灵性
艺术学院
-
描述:
盛夏七月,我们去辉县太行山写生。这里是画家王艺峰的家乡。那天,他熟人熟路,在前面带路,领我们上了九莲山。我瞅着路边的花草树木,边走边惊叹,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山径石缝里,随处可见的那一蓬蓬的小草,竟然长得如此茂盛柔嫩。山石与小草千万年相互厮守依存,而不同生命的坚韧与柔嫩的本性转化,是如此的难以料想。在我名下住的农家院里,我见到板凳大小的石块,就觉得其纹理脉络,浑似那太行山的一座座山峦峰岗。而远处的绵延不绝的太行山脉,一抬头便尽收眼底。便感慨:世间万事万物,其大其小皆由心生也。我再瞅着前边带路的艺峰,恍然明白了:艺峰,怪不得他为人为艺,做的如此的地道!其身上分明浸透着太行山本色与灵性。艺峰从小喜爱绘画,什么都想画。天分高,悟性快,特勤奋,再加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及北京荣宝斋画院等艺术殿堂的进修研习,传统的长期浸润,名师的不断点拨,从孩提、青年到不惑之年,中国画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几乎都涉足
-
一件流落海外的青花梅瓶之传奇经历
-
作者:
林亦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耀县
孙思邈
陕西
传奇经历
新加坡
梅瓶
药王
公元
青花
瓷器
-
描述:
一件流落海外的青花梅瓶之传奇经历
-
一件明万历青花瓷器的鉴定实例
-
作者:
林亦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青花瓷器
八仙
边饰
万历
嘉靖
碎片
明中期
民窑
何仙姑
-
描述:
一件明万历青花瓷器的鉴定实例
-
以釉色特征和人物画法鉴别康熙五彩(上)
-
作者:
林亦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鉴别方法
康熙
五彩瓷器
釉色
人物画法
-
描述:
若对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及人物画法多加辨识与印证,使其在与后代仿品的釉彩相比之下能泾渭分明,一眼看穿,那么在鉴定工作上便能十拿九稳,而不会因错买赝品而徒呼负负了。 ——编 者
-
以釉色特征和人物画法鉴别康熙五彩(下)
-
作者:
林亦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鉴别方法
康熙
五彩瓷器
釉色
人物画法
-
描述:
鉴定康熙五彩瓷中的人物时,可以参考这个标准:在人体造型比例方面,借鉴了祖辈人物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的意象造型手法,人物站立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时则头身应是一比五,而盘坐时则为一比三点五。这是画人体的黄金比例。
-
解开王琦瓷绘的谜团
-
作者:
林亦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房用具
王琦瓷绘
描绘方式
人物画
艺术形式
-
描述:
绪言在珠山八友的瓷绘作品里,王琦的东西,似乎是频频可见,却又让人遍寻不获。他就这么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在他五十三年的短暂岁月里(公元1884年至公元1937年),他的名气震天响, 他的瓷绘却是这么若即若离。十多年前,坊间就看到不少王琦特征的人物画瓷板,不管是老者或小孩,脸部玲珑剔透,典型的西方人物立体描绘方式,很像王琦的,而感觉上又嫌科班,后来才知道都是电板刻印的,大量生产,至今还可以低价买到。因为这样,坊间可看到的王琦瓷绘器,林林总总如花瓶、文房用具以至于瓷板,对我都是谜团。
-
纤维艺术:编织的“软雕塑”
-
作者:
曹丽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筑师
纤维艺术
建筑空间
艺术语言
现代
编织
雕塑
-
描述:
“没有一种材料既如此古老,又如此现代。没有一种艺术语言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且语意表露得又如此亲切近人。”建筑师们常常评价纤维艺术是现代建筑空间中最温暖人心的艺术。
-
谁在挤占中国当代雕塑的生存空间?
-
作者:
孙玉洁
郝爽
曹丽秋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生存空间
市场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装置
雕塑家
绘画
符号化
-
描述:
导语:本刊上期重磅推出《中国当代雕塑为啥还是"地板价"?》专题组文,在业界引发了一连串的热议,众多相关从业者、批评家及市场人士纷纷就制约中国当代雕塑在艺术界和艺术市场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更为纵深的剖析。本期,本刊将目光集中于"雕塑与装置的爱恨情仇""绘画的三维化与雕塑的平面化"等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热点问题,进一步探讨到底是"谁动了中国雕塑的‘奶酪’"?
<
1
2
3
...
21
22
23
...
65
66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