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杨】搜索到相关结果 6697 条
-
四川什邡市蓥华山佛寺明代青花瓷器窖藏
-
作者:
杨剑
李灿
杨能
周雅文
兰高婷
黄庆
徐伟
刘毓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早中期
青花瓷器
佛寺饮食用具
蓥华山
窖藏
四川什邡市
-
描述:
2014年5月,四川什邡市红白镇村民在蓥华山顶挖草药发现明代青花瓷器窖藏。窖藏共出土器物50件,地层情况不明。初步认为窖藏器物为本地窑制作佛寺日常饮食用具,时代有早晚之别,大体应在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窖藏系顶骨殿的僧人或是来此参拜的佛教信众所为。该窖藏对研究明代蓥华山地区佛教文化活动及对后世影响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对研究明代川西地区本地民窑青花瓷器具有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
资中文庙
-
作者:
杨祖垲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治
石刻
道光
资中县
建筑面积
雍正年间
四川省
北宋
琉璃陶
文物保护单位
-
描述:
资中文庙,完整玲珑是其特色,1956年首批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中国名胜词典》。文庙座落在县城北门外文庙街。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文庙原在大东街,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明正统、天顺、嘉靖时,三次重建、修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先后搬迁至大东街、十字街。道光九年(1829年)张海澜移建北关外洗墨池。后经同治十二年(1862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整修保存至今。文庙占地面积7034.8平方米,建筑面积(未含非房屋)2191.4平
-
略谈油画色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
作者:
杨先平
吴仕华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养学生
艺术教育
训练
油画色彩教学
艺术语言
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
艺术个性
油画教学
创新
-
描述: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段,而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则是油画艺术的主要特征,所以,色彩教学在油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的油画色彩教学中,由于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色彩常识以及一般性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从油画特有的审美角度和色彩的特殊语言出发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色彩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
大美术时代工笔画的风格特征研究
-
作者:
翟宗选
杨贵玉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视觉
工笔画
大美术
技法
-
描述:
文化视野的大美术倾向是时代对当代艺术家提出的要求。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当代工笔画在大美术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精采纷呈的剧目,不同的风格样式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绘画语言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风格样式。工笔画在当代发展表现为观念革新、技法革新、视觉革新等方面。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它在当代的发展同时面临挑战和机遇两重境况。工笔画需要回归传统写意精神,由技入道,始终持守写意精神,将可以穷尽的语言和图式吸纳融合不断创新。只有这样工笔画的未来才有可能走向新的高度,未来的工笔画才有可能获得身份认可。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舞蹈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经验分析
-
作者:
杨荔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轨迹
经验教训
舞蹈创作
-
描述:
我国舞蹈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时期都各具特色,构成了舞蹈创作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舞蹈创作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内容与技巧的高度统一是舞蹈创作的基础,舞者与道具的充分交融是舞蹈创作的关键,提升观众及学者的鉴赏能力是舞蹈创作的推力。
-
从阿瑟·米勒戏剧看舞台辅助手段之作用
-
作者:
李一坤
杨芹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勒
舞台
戏剧
外部表现
综合艺术
表演手段
辅助手段
音乐
-
描述:
戏剧普遍被视做"综合艺术","把文学、音乐、绘画、雕塑与舞蹈等特有表演手段综合为一体。"戏剧中包含的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音乐等成分是"综合艺术"的外部表现。有人说,丢弃、剔除这些成分,只留下演员的表演这种"中心成分",同样可成为戏剧。这种演出被称为"贫困戏剧",借以和"富裕戏剧(综合艺术)"相对照。这些"外部表现"固然可以舍弃,一部剧的观赏性、可视性也必将会被大大削弱,戏剧的魅力也会大大降低。本文拟采用阿瑟·米勒诸部剧作为例,讨论音乐、灯光、布景等舞台辅助手段的作用。
-
抽压煤气炼焦
-
作者:
杨德生
来源:
四川冶金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煤焦油
机焦
土法炼焦
回收
铁厂
环境条件
炼焦过程
劳动强度
生产条件
煤气
-
描述:
地方小铁厂采用抽压煤气炼焦,可以利用分散的小型煤窑开采的劣质煤炼焦;可以改善土法炼焦污染大、劳动强度大的工场环境条件;可以回收一部分煤气和煤焦油等副产品。该工艺具有投资省、建成快、易于推广等特点。在还未具备使用机焦生产的小铁厂,作为一种过渡性办法,就地改善一下生产条件,可以采用抽压煤气炼焦。
-
浅析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作者:
蒋连芬
杨立涛
来源:
饲料与养殖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重
月龄
母猪不发情
后备母猪
原因
产后乏情
经产母猪
断奶后
-
描述:
本文所讲的母猪不发情,包括后备母猪不发情,以及经产猪的产后乏情。一般说来,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体重超过135kg仍不发情或经产母猪断奶后超过10d仍不发情的,均属不正常。母猪不发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段]
-
民族化 现代化--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瞥
-
作者:
杨曾宪
来源: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评剧
民族
国画
两化
中国新诗
现代话剧
现代文艺
油画
戏曲
-
描述:
民族化与现代化,作为一对理论口号在文学界提出并被接受,这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作为实际的艺术运动方向,却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及艺术系统处开放的情况下,必然发生的历史现象。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艺术只有坚持民族化、现代化方向,才能既与世界文艺声息相通,又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才能真正获得勃勃生机,自立于当代世界艺术之林。关于这一点,笔者已有文章论述,学术界也有不少精辟之见,似乎可成定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再局限于抽象必要性的理论思辩,而是求诸“实证”,让“历史”来参与讨论。这就是从“两化”的视点去考察现代文学、艺术发展史,论证民族化现代化相提并举的现实必要性。
-
走近元青花绽放的背后
-
作者:
杨俊艳
来源:
华人世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融会贯通
元青花
游牧文明
忽必烈
伊斯兰文明
成吉思汗
东西方文化交流
蒙古汗国
-
描述:
803年前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和738年前由其孙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亚洲通向欧洲开辟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蒙古游牧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传统汉文化在此时融会贯通。青花,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穿越了地域、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受到世界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其影响之广泛、深远、持久,为其他瓷器品种所不及,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