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约克的纸上作品
作者: 亚历山大·托耐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多样性   画展   艺术发展   水彩画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   艺术家   表达能力   版画  
描述: 虽然昆特·约克曾于1984年和1994年两次去过中国,可"发给中国的信——纸上作品"却是他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画展。在第二次去中国时,他就饶有兴趣地发现中国发生了巨变,在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了,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人们看起来"快乐,坦率,朴实,衣着多姿多彩"。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对自己的第三次中国行满怀憧
14世纪青花瓷器
作者: 美国 约翰·亚历山大·波普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曲江   研究院   文物保护   西安市   元代   发掘   瓷器   出土  
描述: 14世纪青花瓷器
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商业部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作者: 美国 约翰·亚历山大·波普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斗彩鸡缸杯   书画精品   朱见深   香港苏富比   拍卖纪录   柔绿   中国皇帝   明成   中国瓷器   千金难买  
描述: 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商业部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导致伟大文明终结过程的开始
作者: 亚历山大·罗金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价值   艺术语言   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   油画   艺术批评  
描述: 20世纪末只是日历中一个历史时期变更的标志。但是,传统的陈规驱使我们要对这个已经终结的时期进行尝试性的总结,要走向未来,或讨论与之相关的不确定问题。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新千年被含混地与新文明联系了起来,我不会遵循这种传统的束缚,但同意把文明理解成文化的同义词。
斯莫良的附近(油画)
作者: 亚历山大罗夫·兹德拉夫科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5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历山大   拉夫   油画  
描述: 斯莫良的附近(油画)
斯莫良附近(油画) 保加利亚
作者: 亚历山大罗夫·兹德拉夫科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5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评选   沈阳   日记   画面   作品   油画  
描述: 斯莫良附近(油画) 保加利亚
城市雕塑的魔力
作者: 亚历山大·格林默尔   郑远涛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丽娜   卡普尔   巴洛克时期   万国博览会   基弗   杨冬白   在场性   萨尔茨堡   城市雕塑   安塞尔  
描述: "雕塑的任务在于沟通,在于传递超越了具体作品内容之当前意象的一个模糊的却又是特定的含义,雕塑的任务在于承认。"让我们想象一下博物馆大厅或展览室中的雕塑,它们对于观众是一种临在的显现,有别于绘画,因为雕塑以维度而言是向外伸展的,将空间蕴含其中。任何一件雕塑皆可借助其尺寸各异的物理外表与观众沟通。画作或照片需要观者接近它才会开放自己的场域,而一件雕塑占据着空间,本身就
电影美学,或影院途中的趣闻
作者: 亚历山大·萨逊斯克   王卓如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史   艺术作品   艺术理论   摄影机   运动   电影美学   三度空间   绘画   电影理论   有声影片  
描述: 关于人们对待艺术理论的态度,美学史展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其一,可以用一个问题来表述,即“艺术是什么?”它把一切艺术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并力图制定一套可以同样适用于建筑、诗歌、绘画与舞蹈的统一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美学只应当分析或论证关于艺术的一般结论或“审美经验”或“创作过程”,至于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艺术提出要求,则只能算是“批评”。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则认定对艺本所作的一切归纳都是值得怀疑的,它要求我们只谈论具体的艺术,如音乐、戏剧或雕塑,如果我们想要言之成理,经得起推敲,那就只能谈谈诗学或电影理论,以期做到顺理成章,至于没有特定对象的美学则是不足为训的。这种断言发展到极端,就主张每一件单独的艺术作品本身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想要一般地谈论一下绘画或诗也都是无益的,因为对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作单独的考虑,必须“就事论事”,不论它意味着什么。
谁是中国品牌战略的米开朗基罗?
作者: 洋流   山大   新基业   来源: 声屏世界(广告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企业   民族品牌   品牌延伸   米开朗基罗   整合营销   品牌战略   品牌核心价值   消费者   雕塑   副品牌策略  
描述: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像已经经历500年风霜雨雪,看看他那沉思的样子?一定在想,我为什么这么红呢?我不就是一块石头嘛?敢问苍天品牌为何物?有那么多的人崇拜我。其实品牌就是个让你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调调,通过一个鲜明的,富有个性的形象、气质、风格“诱惑”了你,满足自己的“角色扮演”游戏,不经意间,让你的脑电波因为受到后天文化观念的影响一不留神创造了共鸣,阿弥陀佛,你的紧箍咒在哪里?当然喽,这样说可能不大准确,可能就像一尊未完成的的雕塑
文化记忆中的硬记忆与软记忆:俄罗斯与德国的政治悼念
作者: 亚历山大·埃特金德   张佑慈   来源: 国外理论动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伤文化   文化记忆   硬记忆   软记忆  
描述: 文化记忆有诸多不同的表征形式,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硬记忆与软记忆,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前者主要指纪念性的建筑实体,包括纪念碑、雕塑、博物馆等,一般由政府主导;后者主要指具有文本和叙事性质的文化产品,包括回忆录、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由私人领域发起。文化记忆的活力在于硬记忆与软记忆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在德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创伤文化中采用的不同的记忆形式,并阐述了这种差别带来的不同后果和影响。德国的记忆在经过软记忆性质的各种讨论之后,多以硬记忆的形式被展现和固定下来;而俄罗斯的记忆多以软记忆的形式出现,始终没有得到沉淀。社会共识的缺乏阻碍了硬记忆的出现,由软记忆到硬记忆的转变需要私人领域的推动、社会活跃分子的参与以及政治意愿等共同促成。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