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陈敏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大杰出青年   美术系   景德镇   职工大学   陈敏   江西省   专业技术   工艺美术大师  
描述: 1962年生于景德镇,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镶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任职于江西省陶瓷研究所。2001年荣获首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系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评委。[第一段]
浅绛山水一“板”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传统纹饰   景德镇   山水   装饰性   制瓷业   光绪年间   瓷器  
描述: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的制瓷业,虽然不像从前那样繁荣,但却逐步向民用瓷器发展。这种转变使其更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旧的传统纹饰由于一些文人画家的参与而被打破,浅绛山水,浅绛人物开始在瓷器上出现,绘画淡雅朴素,清新活泼,一改以前的匠气和僵硬死板。这些彩瓷在晚清瓷器上可谓独树一帜,也可以说,延续了文人画的一脉,并发扬光大。
市场的“幽灵”
作者: 高鸿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北京晚报》   私人博物馆   幽灵   景德镇   鬼谷   中国   艺术品市场  
描述: 《北京晚报》曾载有一篇文章,主要探讨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复制、仿制风潮。典型的表现莫过于:英国佳士得拍元青花“鬼谷下山”瓷罐约2.3亿元;中国景德镇仿元青花“鬼谷下山”瓷罐价格8800元;某私人博物馆展出24件“鬼谷下山”的高仿品,叫价10万元……世界各个角落不知还有多少个“鬼谷下山”正在被仿制着。[第一段]
管窥皇帝的婚礼
作者: 赵小春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郎   高跟鞋   新娘   皇帝   婚礼   现代人  
描述: 婚礼也是一种昭示 总结起来,发现现代人办婚礼时,还真发生过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以下几类就很有代表性。 不中不西。新郎身着西服,新娘披上婚纱,原以为讲究的是西式,不想却看到红地毯上又摆了一个火盆,蹬着高跟鞋的新娘或是手提白纱,或是被新郎一把抱起,“嗖”地一下飞过火盆,着实有些艳惊全场。 不伦不类。吹拉弹唱、咏念做打,十几个文艺节目拼成一台晚会,那场面叫做一个壮观。高雅的、通俗的统统搬了上来,像锅杂烩似地令人眼花缭乱。可是,怎么看也没感觉出来,这原来是在办婚礼呢。 不得不尴尬。顶着个大花脸,新人们一人一只脚被红绳绑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边走还要边时不时喊喊口号。旁边的人看的不是热闹,而是笑话。 像这样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例子比比皆是。难怪有新人抱怨:这哪里是结婚,简直就是活受罪。从情理上说,结婚是件大喜事,是人生的“小登科”,应该要把喜悦之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人生成熟的另一种宣告。只是别忘了,昭示不是恶搞、不是胡闹,更不是折腾。 在古代,天下规模最为宏大、仪式最为隆重讲究的莫过于皇帝家的大婚了。不仅兴师动众,几乎调用全国的力量来办这一件事,而且过程也是无以伦比,令人啧啧称叹。其华丽的排场与考究的用物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在清代,皇帝结婚称为“大婚”。在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中,除末代皇帝溥仪在清朝灭亡时不满六岁,不能成婚外,其他9个皇帝中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5人,都是在成婚以后即位的,他们不需要举行大婚典礼,只是在即位时通过行册立礼,将原来的嫡福晋册立为皇后,正位中宫即可。需要举行大婚典礼册立皇后的,只有年幼即位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其中以同治皇帝的大婚典礼仪式最为隆重。 隆重的皇家大婚 讲到同治皇帝大婚,首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了解—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清末同治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国家大权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独揽,咸丰以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清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封建政权,从而使清王朝社会和经济进…步半殖民地化。因为政局稍见稳定,从咸丰五年停烧的景德镇御窑厂,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开始恢复生产。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内务府遍招满蒙大臣的女儿们入富备选,同治皇帝选择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为皇后,并于九月举行了大婚之礼。婚礼当日,恭亲王和醇郡王的福晋一一同治皇帝的两位婶母和内务府的女官带着凤钿、蟒袍、朝珠至皇后家迎娶新皇后。 九月十五日子时一到,钦天监的官员立即向外报吉时,几位福晋率内务府的女官马上为就要成为皇后的阿鲁特氏改换装束:梳头,戴双喜如意,身穿大红的龙凤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苹果(象征如意、平安),坐进16人抬的凤舆进宫。经过大清门、午门,凤舆来到乾清门停了下来,阿鲁特氏在两位福晋的帮助下跨出轿门,同时接过醇郡王福晋递过来的“宝瓶”,“宝瓶”内装金银米谷,以示吉祥如意。皇后被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官须跨越火盆。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官后到达坤宁宫洞房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加上马鞍下压的两个苹果,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 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档案记载:“皇上皇后同御龙凤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帐礼毕……”。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睹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合卺礼在坤宁官洞房内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理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 清代帝后合卺时,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帝居右,皇后居左,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却还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须煮的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合卺礼之后,还耍举行婚后礼、庙见礼、朝见礼、颁诏礼、庆贺礼、筵宴礼。至此,皇帝大婚之各项礼仪才全部完结。 婚礼用瓷数量庞多 同治大婚典礼,据宫中旧档,同治八年折旨,系依照康熙四年成例办理。同治大婚时,从国库中拨款1100万两白银,专为造办大婚一切用物。但是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在同治七年已开始烧制,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刚刚重建不久,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昔日“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的情景已不复存在。这一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得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燹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之……”。为了同治皇帝大婚所需用瓷,江西巡抚景福督办景德镇御窑厂竭尽全力,调集大批优秀工匠,不惜工本,仅一次就为宫廷烧造了皇帝大婚用瓷120桶,共计7294件(见档案《江西九江关造具同治七年分传活计瓷器花名件数清册》,同治七年八月)。另一次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又烧制了170桶10072件(见档案《奉文赔补大婚典礼传办各项瓷器活计花名册》,图治十一年正月)。这批瓷器和专为“体和殿”烧制的瓷器代表了同洽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同治大婚用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遗存有6000干余件。大婚用瓷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成套组合,共有24种器型,每套为672件,主要是碗、盘、碟、酒盅、羹匙、茶盅、茶缸、渣斗、粉盒、刷头缸、胭脂盒、花盆、水仙奁等。碗又分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盖碗、怀碗、盘分为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盘,碟分为四寸碟、三寸碟、二寸五碟,茶盅也分小茶盅和大茶盅,花盆有方形、长方委角式、圆式、腰圆式、梅花式、蝴蝶式、蝙蝠式、葵花式。水仙奁有长方委角式、梅花式、海棠式、四方式、圆式、双圆式、腰圆式、方胜式、蝴蝶式、葵花式。其中餐具以148件为一套,成套的餐具是在皇帝大婚、太和殿筵宴上使用的。根据郭松义等所著《清朝典制》记载:宫廷燕飨有严格的规定,分满席、汉席和上席、中席。满席六等、汉席三等。每个等级所用的食品和餐具数量不同,皇帝大婚规定用四等满席,其所用餐具的数量也必须符合该等级规定。在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同治大婚用瓷中成套的器物,很多器物上并没有被使用过的痕迹,说明当时烧制数量之多。 呼应喜庆主题 据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的瓷器纹饰是完全按照统治者的喜好和要求制定的,首先是由宫廷画师绘制出瓷器纹饰的纸样,然后再由内府发往江西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烧造。同治大婚用瓷的烧制也是一样,正如《大婚典礼红档(六)》记载:“因奉此职关遵查历次传办瓷件,均奉发给细绘纸样图式,详注尺寸照办在案……”。同治大婚瓷器纹样共有23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20种,分别是红地金喜字海碗小样、黄地红喜字海碗小样、黄地双喜百蝶碗小样、黄地喜鹊梅海碗小样、黄地兰花海碗小样、黄地五福捧寿海碗小样、黄地万福团寿海碗小样、黄地墩兰小样等。 现以“红地金喜字海碗图样”为例,画样上面除画有碗的造型、纹饰外,旁边还有这样的文字:照此样,海碗四十件,大碗四十件,中碗四十件,汤碗四十件,饭碗六十件,怀碗四十件,九寸盘四十件,七寸盘四十件,五寸盘四十件,四寸碟四十件,三寸碟四十件,二寸五碟四十件,酒盅四十件,羹匙四十把,茶盅二十件,大茶盅二十件,盖碗二十件,茶缸二十件,二寸五见元奓斗十件,二寸五见元粉盒四件,二寸五见元剧頭缸四件,一寸见元胭脂盒四件,一尺见元花盆二对,海棠式水仙奁一对。 从故宫博物院同治大婚用瓷藏品来看,大婚用瓷的纹饰主要以文字和花草、喜鹊、蝙蝠、蝴蝶为主,有“喜”、“双喜”、“万寿无疆”;兰、竹、梅鹊、百蝶、蝠寿,百蝶双喜字,五福捧寿等。分四类,五种组合。四个类别是:①植物花卉:兰花(以花为主的朵兰,以花叶为主的丛兰),竹(丛竹),梅花(喜鹊登梅),折枝花、折枝桃等。②动物、昆虫:喜鹊、蝙蝠、蝴蝶。③八吉祥、八卦纹。④文字:“喜”、“双
乾隆爷爱璧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诗歌   乾隆皇帝  
描述: “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随行供啸咪,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帷纱”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咏赞一件小器物的诗,说这件小器物伴随着他,在行进的路上供他消遣。这是何物?能获一代“玩主”如此赞誉?它就是壁瓶。 见过壁瓶的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一个好看的筷篓子嘛。壁瓶和筷篓子或许还真是“堂兄弟”,因为它俩在制作和形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壁瓶是瓷器瓶类的一员,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它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 壁瓶给人的直观感受,宛如剖开的半个花瓶。据记载,壁瓶是明万历朝新出现的花瓶器型,样式很多,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所绘图案有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果、雉鸡牡丹等。但是壁瓶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才遇到了它的“知音”——乾隆皇帝,也正是这位皇帝,把它推上了最高峰。乾隆朝时期,壁瓶的生产最为兴盛,造型也开始多样化、艺术化,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乾隆皇帝亲自设计与过问。 这一时期的壁瓶,除了过去多以瓶、尊、罐缩样制作外,更多了以瓜果、蔬菜、扇页、乐器、金鱼。虫草等为形状。不仅样式上有所增加,品种也增加了不少,有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红彩描绘和各种单色釉等,图案也开始以“万福”、“万寿”图等为主。无论是釉上还是釉下的彩绘,或者堆塑、镂空、雕刻、贴花等,都非常讲究工艺,花色品种无不具备。壁瓶的材质除了以瓷为主之外,还增加了铜、锡以及紫砂等。 但是壁瓶是怎么用来装饰的呢?在明代,壁瓶可以用来装饰墙壁和廊柱。想像—下,长长的回廊里,每根柱子上都有这么一件壁瓶,而且每一个长得还不一样,这该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而书房里,桌边的墙上也挂上壁瓶,一抬头就能看到瓶上精美的图案,想必也是十分赏心悦目的。在这点上,乾隆皇帝算是最懂得享受壁瓶艺术的第一人了。 紫禁城内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本是乾隆皇帝在处理繁忙政务的闲暇时看书写字休息的地方。室内除了藏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三本名帖,以及各种文房用品等旷世之宝外,更为奇特的是,在这不足4平方米的小阁内的东板墙上,竟挂有11个各种釉色、造型不同的壁瓶,加上临窗悬挂的两个,总共13个。东墙的景致又被对面的大落地玻璃镜尽收其中,仿佛对面墙上也有了这样的风景。 壁瓶除了挂在墙上之外,人们还喜欢把它挂在床头上。明朝《遵生八笺》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床内后柱上钉铜钩,用来挂壁瓶,“四时插花,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想想都是极为清雅的。 另外,由于壁瓶可作轿子里的装饰,所以壁瓶也被称之为“轿瓶”。明清时期,人们出行主要是坐轿子,轿子速度慢,出门旅行特别是长途旅行,非常枯燥乏味。于是有人别出心裁,把壁瓶悬挂在轿子里,这种玩法又是乾隆皇帝兴起来的。他把轿瓶作为其御辇的饰品,高兴了在路边采枝花插进去,让鲜花随轿起伏,赏心悦目,巡行路上为他排遣寂寥。乾隆皇帝还作诗反复吟咏,仅《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里就有七首咏“挂瓶”的诗。 不过,这种小巧可爱而又高雅的赏物制作起来却并不轻松。其制作工艺颇为复杂,得先将瓶样酌量放大制成坯模,然后把泥块放入模中,制成轿瓶的凸部,再用平整的泥块与凸面相接,然后修坯、着色、上釉、入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彩绘、烧制。鲜为人知的是瓶背面平板凹下的楔形槽,其实是密封着凸起在瓶内的。 清代制作壁瓶,从现存的藏品中可知始于雍正朝。雍正御窑曾烧造过仿官釉琮式壁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烧造高潮则为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年(1745年)。这一期间,壁瓶的装饰设计主要由乾隆皇帝下圣旨,告诉督陶官唐荚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唐英绞再去设计制作。 比如说,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唐英在景德镇御窑厂巡视烧造事宜,二十七日,北京邮驿奉到谕旨一道:“将御制诗一首,交唐英烧造在轿瓶上用,其字并宝玺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并附诗一章,为咏瓷篇。 于是,唐英立即回窑厂偕同事老格,又重唤众多好手,人人欢欣鼓舞,群情踊跃。恰逢冬月,而天气比较晴暖,坯胎、窑火、设色、书画处处顺意、完美。经过17天紧张工作,唐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以六对壁瓶进呈。在《奏折》中,唐英称: “御制诗笺暂留窑厂收贮,以便奴才于来年春到了开工时,另酌变款式再制轿瓶几件。” 乾隆皇帝对此也十分满意,在《唐英奏折》上朱眦: “所办甚好,知道了”。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元旦进贡宫内的贡物中有“千祥轿瓶”两件、“万福轿瓶”两件,为南巡路贡物有“洋彩名款轿瓶十件”。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除元旦进贡“万福万寿轿瓶两件”外,还有热河贡物“御制诗青花轿瓶二件”、“锦地洋花葫芦轿瓶二件”。这些档案资料显示,景德镇御窑厂仅在元旦贡物、南巡路贡物及热河贡物中向朝廷贡奉轿瓶,但是在其他年节,如万寿节、端阳节的贡物单中却不见“轿瓶”—项。这不由得让人猜测,壁瓶或许正是专为乾隆皇帝出巡而造。 在三希堂内挂有一对方文竹釉开光双耳壁瓶,上有—首乾隆帝戊寅(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秋御制诗: 大色冰瓷巧就摸,撷芳随处贮琼敷。 邮程水陆延群玉,风月三千获蕊珠。 不是文殊命童子,是为长吉背奚奴。 一尘弗染诸绿静,岂识寻常有菀枯。 而据档案记载,乾隆帝确曾于乾隆二十三(1758年)年八月秋狩木兰围场,这进一步说明壁瓶作为乾隆出巡途中轿舆内装饰的主要功用。 壁瓶虽然是皇帝亲自设计的,但是毕竟不可能亲自参与制作,所以交待吩咐下去的事情只有让督陶官唐英办理了。据《唐英奏折》称: 这次烧制的“轿瓶之样不一,奴才遵将睿藻敬安瓶上。字分四体,与瓶式配合以避雷同”。 据此可知,瓶上的乾隆御制诗是唐英亲自动笔,用四种字体以瓷料写在轿瓶上的,不可谓不精心。 而且乾隆朝御制壁瓶既有带“乾隆年制”款识的,也有无款的官器。传世的乾隆有款壁瓶比较多,造型多有双耳,开光的地方书写御题诗,左右成对。但是传世的数件乾隆无款官窑壁瓶在设计上更为别出心裁,更为珍罕。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粉彩紫地开光花卉纹葫芦壁瓶,壁瓶无款,葫芦瓶下部无圈足,采用圆底形式,双螭形瓶耳异于寻常。或许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唐英千方百计烧造各式壁瓶以讨皇上欢心。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初八,唐英在奏折中写道: “奴才在厂拟造得新样轿瓶与陈设小件数种,谨随折恭进,伏祈皇上教导指示,应否照此新样再行制造,恭候圣裁鉴定,以便钦遵。谨奏。” 这些别具匠心的精品或许就是唐英为了讨好乾隆皇帝而精心设计的“私家”款式吧。
保利春柏重器频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电容器   大容量电容器   纹波电流   工作电解液   铝电解电容器  
描述: 颇为难得。 铜胎画珐琅是清代由西洋传人的新兴工艺美术品,近1()年,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铜胎珐琅器的拍卖行情一路飙升。此次春拍中,就将有多件清代宫廷御制的金铜珐琅器上拍。如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芦雁小尊
启功佳作京师美术馆展出
作者: 晓璋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佳作   书画精品   作品展览   逝世   启功   座谈会   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馆  
描述: 今年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举办的“启功不朽——纪念启功逝世十周年作品展览及座谈会”展出了34件启功先生的书画精品,吸引了众多观众。 展品中尺幅最大的是启功颇具代表性的《秋山红树图》。此作绘高岭嵯峨,山涧蜿蜒,几丛红树点染浓浓秋意,简练地再现了题跋诗中“落日半山紫,新霜疏树红”的高远意境;一股溪水似清泉自山涧中倾泻而下,山底潭水清澈,潭边的小桥上白袍雅士扶杖漫步,潇洒逍遥。
一场关于瓷器的“选秀”
作者: 张林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合格品   御用瓷器   宫廷   皇帝   御窑   落选   “选秀”  
描述: 明清两朝,皇家烧造的御用瓷器都来自于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几御窑瓷器从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始终都处在皇帝的掌控之下,瓷器烧成后,合格品得以进入宫廷使用,落选品也不能流至民间。那么,进贡给皇帝的瓷器该如何挑选呢?落选品又会怎么处理呢?
景德镇奥运瓷显露峥嵘
作者: 韩涧明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运   文化历史   景德镇   收藏市场   国际性   艺术品   陶瓷艺术   中国瓷器  
描述: 基于深厚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国际性的影响力,中国瓷器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收械品种。优秀的瓷器艺术品在收藏市场中如鱼得水,不断升值,而住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景德镇的大师们经过发掘传统与小断创新,共同将中国陶瓷艺术再次推向新的高峰。
景德镇泥宝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艺美术   美术家协会   海外联谊会   中央电视台   艺术大师   景德镇市   副会长   景德镇陶瓷  
描述: 于集华(泥宝斋传人),笔名田野,祖籍江西鄱阳,1959年10月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自幼随父学艺。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陶瓷艺术大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佑陶灵祠》顾问,陶瓷鉴定专家,景德镇市政协常委、景德镇市工商联副主席、景德镇总商会副会长、景德镇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发展中心主任、景德镇陶瓷收藏协会会长。
< 1 2 ... 107 108 10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