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管窥皇帝的婚礼
作者: 赵小春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郎   高跟鞋   新娘   皇帝   婚礼   现代人  
描述: 婚礼也是一种昭示 总结起来,发现现代人办婚礼时,还真发生过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以下几类就很有代表性。 不中不西。新郎身着西服,新娘披上婚纱,原以为讲究的是西式,不想却看到红地毯上又摆了一个火盆,蹬着高跟鞋的新娘或是手提白纱,或是被新郎一把抱起,“嗖”地一下飞过火盆,着实有些艳惊全场。 不伦不类。吹拉弹唱、咏念做打,十几个文艺节目拼成一台晚会,那场面叫做一个壮观。高雅的、通俗的统统搬了上来,像锅杂烩似地令人眼花缭乱。可是,怎么看也没感觉出来,这原来是在办婚礼呢。 不得不尴尬。顶着个大花脸,新人们一人一只脚被红绳绑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边走还要边时不时喊喊口号。旁边的人看的不是热闹,而是笑话。 像这样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的例子比比皆是。难怪有新人抱怨:这哪里是结婚,简直就是活受罪。从情理上说,结婚是件大喜事,是人生的“小登科”,应该要把喜悦之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这是人生成熟的另一种宣告。只是别忘了,昭示不是恶搞、不是胡闹,更不是折腾。 在古代,天下规模最为宏大、仪式最为隆重讲究的莫过于皇帝家的大婚了。不仅兴师动众,几乎调用全国的力量来办这一件事,而且过程也是无以伦比,令人啧啧称叹。其华丽的排场与考究的用物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在清代,皇帝结婚称为“大婚”。在清朝入关后的10个皇帝中,除末代皇帝溥仪在清朝灭亡时不满六岁,不能成婚外,其他9个皇帝中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5人,都是在成婚以后即位的,他们不需要举行大婚典礼,只是在即位时通过行册立礼,将原来的嫡福晋册立为皇后,正位中宫即可。需要举行大婚典礼册立皇后的,只有年幼即位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其中以同治皇帝的大婚典礼仪式最为隆重。 隆重的皇家大婚 讲到同治皇帝大婚,首先我们理所当然应该了解—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清末同治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国家大权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独揽,咸丰以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清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封建政权,从而使清王朝社会和经济进…步半殖民地化。因为政局稍见稳定,从咸丰五年停烧的景德镇御窑厂,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开始恢复生产。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内务府遍招满蒙大臣的女儿们入富备选,同治皇帝选择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为皇后,并于九月举行了大婚之礼。婚礼当日,恭亲王和醇郡王的福晋一一同治皇帝的两位婶母和内务府的女官带着凤钿、蟒袍、朝珠至皇后家迎娶新皇后。 九月十五日子时一到,钦天监的官员立即向外报吉时,几位福晋率内务府的女官马上为就要成为皇后的阿鲁特氏改换装束:梳头,戴双喜如意,身穿大红的龙凤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苹果(象征如意、平安),坐进16人抬的凤舆进宫。经过大清门、午门,凤舆来到乾清门停了下来,阿鲁特氏在两位福晋的帮助下跨出轿门,同时接过醇郡王福晋递过来的“宝瓶”,“宝瓶”内装金银米谷,以示吉祥如意。皇后被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官须跨越火盆。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官后到达坤宁宫洞房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加上马鞍下压的两个苹果,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 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档案记载:“皇上皇后同御龙凤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帐礼毕……”。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睹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合卺礼在坤宁官洞房内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理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 清代帝后合卺时,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帝居右,皇后居左,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却还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须煮的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合卺礼之后,还耍举行婚后礼、庙见礼、朝见礼、颁诏礼、庆贺礼、筵宴礼。至此,皇帝大婚之各项礼仪才全部完结。 婚礼用瓷数量庞多 同治大婚典礼,据宫中旧档,同治八年折旨,系依照康熙四年成例办理。同治大婚时,从国库中拨款1100万两白银,专为造办大婚一切用物。但是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在同治七年已开始烧制,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刚刚重建不久,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昔日“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的情景已不复存在。这一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得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燹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之……”。为了同治皇帝大婚所需用瓷,江西巡抚景福督办景德镇御窑厂竭尽全力,调集大批优秀工匠,不惜工本,仅一次就为宫廷烧造了皇帝大婚用瓷120桶,共计7294件(见档案《江西九江关造具同治七年分传活计瓷器花名件数清册》,同治七年八月)。另一次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又烧制了170桶10072件(见档案《奉文赔补大婚典礼传办各项瓷器活计花名册》,图治十一年正月)。这批瓷器和专为“体和殿”烧制的瓷器代表了同洽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同治大婚用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遗存有6000干余件。大婚用瓷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成套组合,共有24种器型,每套为672件,主要是碗、盘、碟、酒盅、羹匙、茶盅、茶缸、渣斗、粉盒、刷头缸、胭脂盒、花盆、水仙奁等。碗又分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盖碗、怀碗、盘分为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盘,碟分为四寸碟、三寸碟、二寸五碟,茶盅也分小茶盅和大茶盅,花盆有方形、长方委角式、圆式、腰圆式、梅花式、蝴蝶式、蝙蝠式、葵花式。水仙奁有长方委角式、梅花式、海棠式、四方式、圆式、双圆式、腰圆式、方胜式、蝴蝶式、葵花式。其中餐具以148件为一套,成套的餐具是在皇帝大婚、太和殿筵宴上使用的。根据郭松义等所著《清朝典制》记载:宫廷燕飨有严格的规定,分满席、汉席和上席、中席。满席六等、汉席三等。每个等级所用的食品和餐具数量不同,皇帝大婚规定用四等满席,其所用餐具的数量也必须符合该等级规定。在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同治大婚用瓷中成套的器物,很多器物上并没有被使用过的痕迹,说明当时烧制数量之多。 呼应喜庆主题 据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的瓷器纹饰是完全按照统治者的喜好和要求制定的,首先是由宫廷画师绘制出瓷器纹饰的纸样,然后再由内府发往江西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烧造。同治大婚用瓷的烧制也是一样,正如《大婚典礼红档(六)》记载:“因奉此职关遵查历次传办瓷件,均奉发给细绘纸样图式,详注尺寸照办在案……”。同治大婚瓷器纹样共有23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20种,分别是红地金喜字海碗小样、黄地红喜字海碗小样、黄地双喜百蝶碗小样、黄地喜鹊梅海碗小样、黄地兰花海碗小样、黄地五福捧寿海碗小样、黄地万福团寿海碗小样、黄地墩兰小样等。 现以“红地金喜字海碗图样”为例,画样上面除画有碗的造型、纹饰外,旁边还有这样的文字:照此样,海碗四十件,大碗四十件,中碗四十件,汤碗四十件,饭碗六十件,怀碗四十件,九寸盘四十件,七寸盘四十件,五寸盘四十件,四寸碟四十件,三寸碟四十件,二寸五碟四十件,酒盅四十件,羹匙四十把,茶盅二十件,大茶盅二十件,盖碗二十件,茶缸二十件,二寸五见元奓斗十件,二寸五见元粉盒四件,二寸五见元剧頭缸四件,一寸见元胭脂盒四件,一尺见元花盆二对,海棠式水仙奁一对。 从故宫博物院同治大婚用瓷藏品来看,大婚用瓷的纹饰主要以文字和花草、喜鹊、蝙蝠、蝴蝶为主,有“喜”、“双喜”、“万寿无疆”;兰、竹、梅鹊、百蝶、蝠寿,百蝶双喜字,五福捧寿等。分四类,五种组合。四个类别是:①植物花卉:兰花(以花为主的朵兰,以花叶为主的丛兰),竹(丛竹),梅花(喜鹊登梅),折枝花、折枝桃等。②动物、昆虫:喜鹊、蝙蝠、蝴蝶。③八吉祥、八卦纹。④文字:“喜”、“双
清官旧藏“体和殿制”款瓷器画样及瓷器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中心
作者: 赵小春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半殖民地化   藏品   中国社会   光绪时期   故宫博物院   民族工业   款瓷器   清官  
描述: 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族工业从此日益衰退。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
行将失传的制瓷工艺流程
作者: 赵小春   来源: 紫禁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纹样   陶瓷   失传   现代技术   工艺流程   釉下彩   程序   手工艺   青花   粉彩  
描述: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陶瓷烧造的许多程序正在逐步失传,或者为一些现代技术所兼容。为了记住也为了缅怀,我们以直观的方式将这组如今还能见得到的制瓷工艺流程,献给读者。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