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课文导读
作者: 俞蔚   来源: 语文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美   古希腊   导读   生活中   雕像   课文   气氛   雕塑家   维纳斯   双臂  
描述: 1820年在米洛斯岛发现的维纳斯雕像,出于公元2世纪前后古希腊雕塑家之手,曾一度湮埋于历史的废墟之中。当她再次降临尘世之时,虽然已经遗失了双臂,但仍以其元与伦比的美征服了整个世界。清冈卓行认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发问
作者: 顾建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组讨论   《孔乙己》   文本解读   思维性   语言艺术   阅读课堂   交流问题   切入角度   学习主体   确定问题  
描述: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力的彰显。语文教学从切入角度上看就是由问题发端,点燃课堂五彩缤纷的火花。但是,如果问题全都有老师提出,未必见得就一定能引起学生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作者: 朱春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组讨论   《孔乙己》   文本解读   思维性   语言艺术   阅读课堂   交流问题   切入角度   学习主体   确定问题  
描述: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精神滋养。《白鹭》这篇352字的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
我活着,我快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组讨论   《孔乙己》   文本解读   思维性   语言艺术   阅读课堂   交流问题   切入角度   学习主体   确定问题  
描述: 一阵和风拂过平静的湖面,吹起层层涟漪,漾起的波痕一圈圈散去,越散越远,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被吹得斑斑点点。我是湖边一棵小小的芦苇,在和风中摇曳着弱小的身段。我没有高大的杨柳挥洒飞絮时的离愁与缠绵;没有雪白的云彩飘动时的清逸与洒脱;也没有五彩缤纷的鲜花所散发的醉人的香味。
用想象编织五彩图画,用兴趣点燃学习之火
作者: 高乐武   来源: 语文天地(小教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组讨论   《孔乙己》   文本解读   思维性   语言艺术   阅读课堂   交流问题   切入角度   学习主体   确定问题  
描述: 想象是构建丰富多样的语文情境、编织多姿多彩的语文图画的重要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勾勒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语文画卷,利用此丰富语文课堂. 教师还要利用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赤诚
中考成语误用分类解析
作者: 丛华彬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将误用成语分类讲解。 一、褒贬不分 例1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例2 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
烟雨·江南
作者: 方云哲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方云哲 细雨将一切拉成朦胧的一片。他看着。 他想,他一定不属于这个年代。他应是来自风雨飘摇的南宋.身着湖水般的锦缎蓝衫,羽扇纶巾,清辉月下,伴着抖落的桃花,狂笑酣饮的江南才子。 红黛青纱,残柳落花。他不止一次地想起那些朦胧无间的声色。青石板上归人过客嘚嘚的脚步声。深巷垂柳,花下重门。有人撩开那细碎的流苏帘,于是她出现在他的面前。她乌黑的发髻上斜插着珠钗,润白的珍珠,碧绿的蓝田玉,水粉的风蝶,还有那细碎的银箔步摇。可是,没有哪柄珠钗能比她更夺目耀眼。 烟雨江南,水印黛蓝。溢彩飞舞的萤火流动在夜半醒来的窗边,绵连多日的烟雨将石墙瓦砾笼上一层如翼的水色,久远的弄堂曲折的老巷里,丁香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石板里缓缓地涌出碧色荡漾的苔藓地衣。他如此热爱江南。这些场景被无数次地幻想于他的梦中…… 四月的春风,熏红了杨桃:五月的梅雨.染绿了芭蕉。在院子外永远都是唱着乡调的老水车;然后碧藤何时就钻进了你的窗子:花猫轻踩瓦楞的声响,让你无法入睡。她想为谁用凝霜雪的皓腕和素装的青花.亲手倒满一壶碧螺春,煮出一碗桂花酒.并拨弄琵琶低吟浅唱江南古调…. 春水碧于水,画船听雨眠。水雾铺就的江南路上,他纵一苇兰桨,白藕满载乌篷船。江水绿胜蓝,映着天边的飞剑狂云。他清澈的瞳孔上走过的是远方的群岚。没有莺歌婉转,吴女双舞醉芙蓉。氤氲的雾气染着舞榭歌台。他手.执泠扇.嘴角的浅笑犹如雪山上蓦然绽放的雪莲。他听到她的梦呓:你看这江南,无水不莲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那些黄油纸糊的灯笼,残破翻转,见证着岁月的流逝。豪门的朱漆,渐渐凋零碎裂,描绘着时光的轮回。她低眉信手划过琵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正因为以梦为伴,这一切都与悲伤无关。我们依然只如初见。 白莲照水,白鸟翻空。淡褪颜色的朱门又一次爬满了青藤苔藓.一树梅花描摹出江南水色。清瘦的马匹承载着他的希冀往水乡春色的更深处,渐行渐远。弄堂里隐约传来的叫卖声,青石板一节一节地展开,承载着他们的笑逐与回忆。 烛灯照月,风盖妨花。他只愿与她要得几缕孤烟袅袅,听丝竹之乐,赏流水潺潺,看水村渔市,赏江山无限。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天畔水画,梦回依约。你是否愿意就此睡去,因为长眠就可以在梦中游遍江南。那幽兰旋老,杜若还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水乡的江南,他们的江南。他只愿在她身边,化作守护着她的唐宋诗篇。 总有一天,他和她,将一起回到烟雨江南 指导老师:祝学发
春天里的十只花蝴蝶
作者: 徐满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春天精心组织的一支模特队 在用春花搭成的T型台上 展示今春的流行款式和色彩 让涉世未深的片片新叶 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抬头望望天空 只见朵朵云彩异常斑斓 恰似一只只放大的蝴蝶 而蝴蝶正是一朵朵 浓缩了的云彩 低头看看大地 眼前梦一般飘来 十个身着五彩衣裙的花季女孩 她们把蝴蝶的含义 解释得最为清楚明白.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作者: 孙俊强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是晚清贡生,旧文学根基颇深.所以他写的一些写景小诗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旧体诗词的素养。如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意境的刻画,这都是旧体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他用新体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反映出他大胆趋时,刻意求新的性格。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突出鸟倦的程度,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诗的第二节,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诗的结尾,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归鸟、斜阳、清江、芦苇……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归鸟与斜阳在空间上相距遥远.诗人却将其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大平面中.构成一幅精致的小景,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但由于其中融入诗人的情感.成为了一首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的绝妙的小诗。
玲珑的扇画 理智的结晶——刘白羽散文《晨》赏析
作者: 李凌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特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   课本剧   阅读对象   不悱不发   缀文者   不愤不启   学语文   自主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描述: 这篇短文是作者在清晨的美好时刻里记录下来的思索片断。它是玲珑的扇画,像翠羽般色彩鲜明:它是理智的结晶,像珍珠般熠熠闪光。. “一年之计在于春”.朱自清曾经歌颂过生意盎然的春天,写过散文《春》;刘白羽则歌颂了朝气勃勃的清晨,写了小品《晨》。两篇作品都具有优美的意境,均渗透着庄严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春》更偏重于景物的描绘,而《晨》则偏重于理性的思考。 《晨》体现了刘白羽散文的突出特点:景、情、理的有机结合,色彩绚丽的自然美景与深沉睿智的理性思考、爽朗乐观的战斗豪情相统一。在这篇小品里,写景、议论都具有发展、递进的层次性.在井然有序的层次演进中两者紧紧契合,真正做到了“情与物会”、“理以景舒”,使读者在清晨的优美图景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激发起生活、战斗的壮志豪情。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晨景。把变幻多姿的晨景,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开始.写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淡淡的朝阳把树梢照亮”,老藤枝蔓伸展,绿叶轻拂……这一切都形成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继而,写朝阳初升的时刻:“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这就进一步烘托出清雅美妙的景象。最后,写太阳升起的时刻:那一片片的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这样就通过云的变化显示出清晨景物的瞬息万变、多姿多彩。早晨,本是天天都要首先来临的,它的种种景象为一般人所司空见惯。可是在刘白羽的笔下变得如此清新、优美、新鲜、别致。 更值得让人称道的是景、情、理的妙合无痕。作者的抒情、议论相合,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在写景的第一个层次暂告结束后.作者马上自然地展开思索,指出清晨之可爱,不仅因为它清凉、宁静,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并由此展开议论,把早晨和人们常说的“朝气”联系起来,将朝气形象化为精力充沛、双眸明亮,向未来迈开的脚步。这样就迅速地突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写景的第二个层次中,又进一步借灿烂的朝云使哲理的思索向纵深发展。说清晨是新的战斗的发轫;说清晨的云霞是生活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和坚定不移的方向。在写景的第三个层次,说由红变白的云片向远方冉冉飘飞,作者联想到这是准备远航的船只已经向远天驶去,把读者引入帆影融碧空的意境之中,使读者自然地体会到这是新的战斗已经开始,生活的风帆已经破浪前进。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这庄严肃穆的宇宙成了时代的象征.这“真正的早晨”成了战斗的象征。 纵览全篇,作者理念发展的逻辑顺序是先剖析早晨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具有生气勃勃的品格,接着又把早晨看作是战斗的开始.胜利的前奏,最后又以早晨来象征我们的时代,象征正在拼搏奋战的群体行为。这样步步提升,把读者引向越来越深邃的哲理境界。原文: 晨 刘白羽 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一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一天.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选自《刘白羽散文集》
< 1 2 3 ... 77 78 79 ... 92 93 9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