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漳州窑青花瓷纹饰浅析
作者: 刘曼丽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装饰纹饰   漳州窑  
描述: 漳州窑瓷作为外销瓷,在我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文化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青花瓷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它的装饰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漳州青花瓷装饰纹饰是闽画与闽南民间艺术融合的载体,更是漳州窑瓷艺术地位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漳州窑青花瓷的艺术价值,有利于梳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呈现漳州窑青花瓷的历史文化价值。
知亦难 行亦难──关于油画《儿子》的反思
作者: 王小宝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表现手法   《报任安书》   《长江日报》   《曾国藩》   吴冠中   艺术与时代   《西游记》   《延座讲话》   油画  
描述: 知亦难 行亦难──关于油画《儿子》的反思王小宝一九九二年五月,我创作的油画《儿子》,参加了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座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被评为省、市优秀作品奖。九三年四月,油画《儿子》在以吴冠中先生为首席评委的“’93博雅油画...
试论审美意识觉醒之途径
作者: 阮卫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感受美   生活中   审美实践   发现美   审美意识   当今社会   实践活动   情感因素   写作者   首要任务  
描述: 一个写作者,应该是具有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意识的人。这样,他才能够敏捷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艺术地表现美;才能在对现实进行审美把握的基础上创造更高的艺术美,因此,唤醒自身沉睡的审美意识,是摆在每个写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只有越过了这道阶梯,展现在眼前的才能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今社会,人们各方面的特性和需求都得到了充分的承认和尊重。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规象,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实现。同时,社会也为人们追求自身审美意识的觉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作者主体的审美意识,是通过其自身不断进行的审美实践活动而逐渐觉醒、逐渐积累和完善的。个人的审美实践大体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直接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
追求:从快感到美感——楚良艺术小说片论
作者: 萧楠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纷繁复杂   作家   小说创作   现实生活   典型环境   农村生活   美感   艺术追求   快感   短篇小说  
描述: 楚良,以他那不安分的灵魂,面对波涛汹涌的汉江,把他体会到的那种感觉和情绪,把他品味到的那种快感和美感,原原本本地告诉人们。他的小说创作,如一江春水,时而飞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玲珑剔透;时而狂风大作,波澜壮阔;时而缓缓逐流,给人一种恬静舒展的感觉。他的艺术轨迹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从对快感的追求上升到对美感的追求。作家的艺术追求总是与对生活的认识相关。生活展现于人们头脑的总是朦胧浑沌的一片。由于作家从小生活在美丽怡人的典型环境有着天然的感受力。他开始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离分,提取便于着色的各种因子,将它们逐一排列组合,分层重染,于是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颇为严峻的农村生活图画。开笔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一九八三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讲授世界文学
作者: 大卫·达姆罗什   徐文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世界文学   经典   文学史   文化背景  
描述: 文章从世界文学的定义出发,通过讨论“什么文学?谁的世界文学?如何穿越时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的表现形式中理解文学?体现在教学上,课堂上如何分配时间讲解定义的问题、文学史以及文化背景?”这几个问题,论述世界文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相关意见。认为世界文学不能希望覆盖全世界,世界文学课程需要有突破性而不是详尽无遗,创造一系列可教授的作品,而不是追求一些不可能的比例分配或在每个宗教中接近母语的文化素养里安排。随着民族和宗教传统的研究的推进,世界文学研究正越来越被看作不仅是竞争,而且是互利关系。
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
作者: 高良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表意   夏代玉器   凝重神秘   线刻   浮雕  
描述: 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
作者: 李琰   朱志荣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卉纹   红底黑花   影象式   雕塑   庙底沟彩陶  
描述: 庙底沟彩陶属于仰韶文化,对均衡、对称和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其造型多平底,器腹较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辨证统一。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等工艺的发展,使器物规整均匀,线条曲折且带流。仿生器物由器向艺发展,拟人化器物体现了女性崇拜,且有了立体雕塑的效果。纹饰以仿生为主,多为植物纹和鸟纹,花卉纹在后期占绝对优势,鱼纹则退居附属纹饰。早期多写实,后期变形的几何纹逐渐增多,表意性更为丰富。圆点在几何纹饰中起到了中心连接作用,点线造型、弧形线运用自如,影象式的表现手法起到了虚实对比的装饰效果。色彩意识也更为强烈,明快和谐的红底黑花纹饰是其特色,图案繁复多变,运笔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公共化的设计——谈城市公共雕塑与环境
作者: 王峰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城市公共雕塑   文化环境   互动  
描述: 城市公共雕塑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 ,它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 ,合理地进行构想设计 ,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艺术空间来 ;同时 ,强化环境的特质 ,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城市公共雕塑与公众、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城市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双林寺彩塑动感艺术探析
作者: 张繁荣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探析   双林寺彩塑   动感艺术  
描述: 彩塑是中国特有的雕塑品种。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艺术享誉中外。在双林寺彩塑艺术的表现中,"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的动感艺术尤为引人注目。形体与线条的巧妙结合、抓住"力量"特征的表现手法、传神眼睛的塑造、强烈原色直接涂绘的对比效果,为彩塑注入了无尽的生机,将静态的艺术表现得活灵活现。双林彩塑动感艺术是中国彩塑艺术的精华,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伤痕的后遗:论何多苓油画的青春美
作者: 邵链鹏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伤痕   绘画  
描述: 文章通过对伤痕绘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多苓20年来的油画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分析与叙述,从画家的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伤痕绘画的形成及影响,并进而指出,"伤痕"对于那一代画家的创作既有推动亦有限制.一方面,伤痕绘画因其新颖的创作态度与审美思想给审美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给了经历过那个惨痛时代的他们以深切难忘的记忆,使他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自我的束缚.伤痕绘画以其全新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作品中的一切,甚至包括作品本身,似乎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这种绘画语言的震撼和艺术创作中的大量素材和动力,均来自对那个时期的无限生命与热情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后面蕴含的都是伤痕美术追忆之美,更重要的是青春美.
< 1 2 3 ... 305 306 307 ... 321 322 3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