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文艺生活】搜索到相关结果 2513 条
-
限制中的美感——纪念馆雕塑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
作者:
张弦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限制
室内因素
空间
尺度
主题
纪念馆雕塑
-
描述:
纪念馆雕塑与公共广场雕塑、美术馆架上雕塑在表现形式和公共功能上都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自己设计制作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从纪念馆雕塑的空间布局、尺度把握以及艺术语言几个方面对其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
雕塑家梁明诚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
副主任
广州
广东顺德
美术学院
广东省
雕塑家
雕塑艺术
广东南雄
合作
-
描述:
梁明诚艺术简介梁明诚,男,1939年12月出生于广东南雄,祖籍广东顺德。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于1980年-1982年期间受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并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作品《少女像》获第二名。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研组长、雕塑系副主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
-
中国现代雕塑的抽象个案:关于雕塑家梁明诚抽象雕塑艺术的探讨
-
作者:
钱海源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雕塑语言
艺术风格
艺术家
抽象艺术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现当代
现代雕塑
-
描述:
所谓个案,即在群体中特别突出并有示范性代表性的个体,是群体结构中的关键点。个案者都由个人内在的因素所决定,而这些个人的要素和成长又会成为历史轨迹中典型而突出的节点,推动历史向前并发生转变;历史、群体就是由这些独特的个体为推动而发展前进。梁明诚在中国雕塑家的群体面貌中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尤其是他对抽象变形雕塑语言所展开的摸索和探讨,正是他于中国雕塑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启后"贡献。作为艺术家个体的梁明诚,始终在慢慢摸索、寻找、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品位。"抽象变形"是梁明诚"创新求变"的重要方法,从写实雕塑"像与不像"的简单、硬
-
雕塑家钱海源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雕塑语言
艺术风格
艺术家
抽象艺术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现当代
现代雕塑
-
描述:
钱海源艺术简介: 钱海源,196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主要业绩分如下三个方面: 一雕塑作品有:《母亲铜像》、《老子铜像》、《贾谊铜像》、《胡耀邦铜像》、《谭嗣同铜像》、《粟裕大将铜像》、《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铜像》、《中科院院士陈新民铜像》、《中科院院士杨维义铜像》、《中科院院士陈国达铜像》、《著名作家周立波铜像》和《杨开慧烈士像》等。
-
雕塑家尹秋生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雕塑语言
艺术风格
艺术家
抽象艺术
雕塑家
作品
雕塑艺术
现当代
现代雕塑
-
描述:
尹秋生艺术简介: 尹秋生,1952年生于广州,广东省东莞市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会员、广州市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雕塑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玉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工艺展并获奖,铜雕《旋》于1990年被国际奥委会收藏,木雕《吻育》于1994年被中国美术协会收藏,另有多件作品分别被广州市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等收藏。
-
中国式的抽象
-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抽象
雕塑家
周鹏
语言形式
中国式
-
描述:
周鹏生山水雕塑作品是中国雕塑家在创造民族雕塑的语言形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异常艰难。为此,周鹏生先生在这条路上已经苦苦探索了十余年之久,真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啊!"山水雕塑"这是一个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周鹏生先生提出"山水雕塑",表明了他在精神资源上,希望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从而创造出既有传统历史文脉,又符合当代社会审美需要的新的雕塑形式。
-
缘木求形——浅析木材的加工方式在现代木雕中的表现
-
作者:
吕学晶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材料运用
木材
加工方式
雕塑创作
雕塑家
雕塑材料
现代
-
描述:
踏入20世纪,西方雕塑家在进行创作时,在对雕塑材料运用的观念和技法上,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过去对雕塑材料的应用,不论是石、木或金属等,都被视作雕塑造型上一种"重现"的手段。自从罗丹(Aususte Rodin)对"泥性"的掌握,使"泥味"结合在雕塑创作之中开始,雕塑家把雕塑材料本身之美放在雕塑创作一个重要的位置上。①由此,材料雕塑伴随着其它现代艺术类型的发展逐渐应运而生,并成为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
-
"拼命三郎"王梁益
-
作者:
钱海源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材料运用
木材
加工方式
雕塑创作
雕塑家
雕塑材料
现代
-
描述:
王梁益,1980年出生,广东湛江人。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多次被藏家及机构收藏。著名青年雕塑家王梁益,是我的小校友。我与他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不过我毕业于1966年,他毕业于2003年,就是说,我俩是相距37年的校友。因为都是来自
-
潘玉良:妓妾化身“野兽派”
-
作者:
肖伊绯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材料运用
木材
加工方式
雕塑创作
雕塑家
雕塑材料
现代
-
描述:
潘玉良(1895-1977),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赴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为进入该院的中国学生第一人;其作品还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8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
-
雕塑泛化现象的思考
-
作者:
邓小刚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质
泛化
思考
-
描述:
本文探讨的是当代雕塑泛化现象有关的问题及其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泛化现象是历史存在的一种"开敞"形式,其背后"遮蔽"的是时代本真。雕塑艺术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语言、媒介材料以及观念,都是这个时代"诗意"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