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生活周刊】搜索到相关结果 268 条
-
哥本哈根的酒气
-
作者:
黑麦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哥本哈根人有一个传统:在漫长阴暗的冬季过后,人们会在春天到来的第一天,聚集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新港运河(Nyhavn),享受一罐冰冷的啤酒,庆祝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啤酒围城 丹麦人是维京人的后裔,在哥本哈根北部的赫尔辛格克隆堡宫(Kronborg Castle)里,哈姆雷特的传说与维京人的航海博物馆,引来不少观光客的驻足。在维京人的信仰中,死去的鬼魂会升上瓦尔哈拉的英灵殿,这是北欧神话主角兼死亡之神奥丁接待英灵的殿堂,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一头巨大的山羊,但产的不是乳汁,而是喝不完的啤酒。于是,在克隆堡宫博物馆内的蜡像雕塑中,时常可以看见身穿海魂衫、手里握着报纸与啤酒的维京海员。 也许是纬度的关系,北欧人都生得高大,食量自然不小。丹麦的美食常以熏制、烤制、腌制、生食或是发酵食物为主,一些特制的食物也许会让亚洲游客在品尝之后连吐舌头,当地人对于这些“重口味”的食物却钟爱有加,坐在餐桌前,犹如丹麦电影《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中的食客。“善于航海的国家,总是能优先品尝到全世界的美食,但是丹麦的冬天实在太冷了,我相信一些人的舌头被冻得麻木,于是,早期的烹饪者加强了各国菜品的特点。
-
专访向京 “我一直在巨大的怀疑中”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这次要做东方的东西,但不想用东方的符号,指什么? 向京:我觉得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比如政治波普,是用得特别泛的符号;另外还有中国画这个线索,很多人从中找东方的东西,不论是形态,还是画意。我觉得这么做没什么出路,除非你去画正宗的古画。这个东西其实已经不在了,语境不在了,语意也就不在了。目前,我也很难说有相对清楚的思路,慢慢去做吧。 我感觉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一个基本的游戏。国际大展特别明显,基本是在一个政治语境的范畴里做很多文章。那些作品的很多语言都非常接近,也可以判别出这是非洲的艺术家、这是印度的艺术家,但从作品的结构上来说已经一致化了。 三联生活周刊:我发现从开始做作品起,你从没有变化过材质,一直用玻璃钢。一般来说,女性艺术家对材质的选择容易角色化,比如丝绸、纸品。 向京:我肯定不会特别去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我在某一次女性艺术展上,看到有些艺术家用到粉色或白色的丝绸,我就不会用那些东西。另外,雕塑嘛,我愿意用塑造的手段。对我来说,玻璃钢挺好的。玻璃钢的颜色很接近皮肤色,看起来特别没性格的材料,恰恰是你赋予它什么,它就是什么。而其他材料的属性都太强烈了,比如说丝绸,丝绸本身的话语已经在那里了。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启动
-
作者:
贾子建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4月18日,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千手观音造像雕刻于南宋中后期,集雕塑、贴金、彩绘于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国宝中的国宝”。“既是价值一号,也是难度一号。”自然环境的不可控和多种病害交织的复杂程度给文保工作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在最大限度坚持传统工艺、原有材料修复的理念下,现代多学科技术共同参与。“即便如此,现在也只能说有70%的把握,修复过程将是新一轮科研探索的开始。”工程总指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对本刊记者说。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大足县宝顶山大佛湾的南崖,据考证,由僧人赵智凤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大佛湾是个U形山谷,除了圆觉洞和毗卢道场是石窟外,其他佛像和经变都以摩崖石刻的形式雕于竖削的石壁上,这个完成于13世纪的佛教造像群是整个大足石刻石窟艺术的最后作品。大足石刻在大足县境内留下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大足石刻也是佛教石窟造像运动自西向东,在敦煌、云冈、龙门之后的最后一次高潮,从此之后中国再没有过大的石窟造像。
-
处境和异境
-
作者:
曾焱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雕塑个展“这个世界会好吗?”开幕那天,向京在今日美术馆的现场应接不暇。一个朋友看展后悄悄走了,给她留条短信,上面全无应酬之类的“很好”或“祝贺”,只为她的“杂技”系列,兀自写下几句:“中国的杂技是对人生太伤心的模仿:孤独,与恐惧作战,毫无退路,一溃则千里;惊险处,呼吸更不能乱,力量要表现为技巧。再多排练也不能确保没有失误。” 在工作室,向京对着手机,一字一字,大声读给我听。向京说,这条短信她要一直保存。“朋友说得特别准确。杂技这种惊心动魄的状态里,包含了我对‘处境’的感受。里面的肢体是离奇的,但是这些扮演却都成立;人扭曲到这样了,但是你在看的时候,什么痛苦都变成一种展示。” 在杂技表演的技能元素中,向京只是抽取了“托举”和“柔术”两种——两者都是以身体作为表征的超极限的扭曲。比如在展厅入门处,入场观众迎面就似撞上那根高耸的《无限柱》,十女孩叠成一线,每人都在以不可思议的翻转姿态来承受其上的重压,每个面孔却都保持着同一的微笑表情。展厅中间放置了一个上下盘旋的通道,观众可以爬上并走动,去俯视下面的8组杂技作品,整个空间于是变得更像一个被人围看的、似乎隐藏了某种隐秘语言的训练场地。
-
侯伯王酒庄:这是最“戏剧”的葡萄酒
-
作者:
黑麦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2010年,对克兰斯帝龙酒业公司而言是一个丰收年。评论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曾说:“假若我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我会随身带着一瓶侯伯王酒庄(Chateau Haut-Brion)佳酿。”帕克在2010年,给予侯伯王及侯伯王教会庄园四款葡萄酒完美100分。 1935年,侯贝王子的曾祖父克拉伦斯·狄伦来到波尔多,决定购买右岸的白马酒庄,然而,克拉伦斯遇上了糟糕的天气,决定辗转格拉夫(Graves)休息,当晚,克拉伦斯误打误撞,走进了侯伯王酒庄,并受到了庄主的热情招待。恰巧,庄主也有出售酒庄之意,两人一拍即合,克拉伦斯于当晚便接手了酒庄的经营权。今天,克拉伦斯的曾孙侯贝,已经成为卢森堡的皇室成员,这个新庄主,在几年前被卢森堡皇室封为“王子”。 侯伯王酒庄是“五大”里面积是最小的。它的面积只有拉菲的一半,因此,侯伯王的产量也是最小的。作为波尔多最古老的酒庄之一,侯伯王酒庄几乎还保持着16世纪的原貌,甚至酒庄的地址、面积,都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侯贝王子曾经是商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入学不久,他便终止了商科的学习,转入艺术系,开始学习雕塑,最终,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艺术家。
-
格蕾夫人的静穆诗
-
作者:
何潇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奥利维·塞拉德决定将80件格蕾夫人的高级定制,与若干希腊雕塑作品一起,陈列在巴黎的布尔代勒博物馆(Musée Bourdelle)里。这是一场格蕾夫人的纪念展,名为:“格蕾夫人:工作中的高级定制。” “展览的出发点,是因为巴黎时装博物馆(Musée Galliera)有300余件珍藏的格蕾夫人(Madame Grès)作品,这令我们十分骄傲。早在两年前,我们就计划组织一次格蕾夫人纪念展。”劳伦·科塔(Laurent Cotta)告诉本刊。她是联合策展人,与奥利维·塞拉德(Olivier Saillard)一同策划了这场展览。一年前,奥利维·塞拉德出任时装博物馆的新总监。见到馆藏的格蕾夫人作品之后,他感到非常震惊,决定将自己加入博物馆的第一场展览定为格蕾夫人的致敬展。 “我们的困难在于如何选择展品。格蕾夫人的作品,不论是从选料、设计还是剪裁上说,都是最高水准的。我们希望展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既有著名的褶纹晚礼服,也有并不广为人知的极简主义日装,还有一些富于私人情感的作品。设计师阿瑟丁·阿拉亚(Azzedine Ala?a)是格蕾夫人的‘粉丝’,他收藏了很多件格蕾夫人的作品,这也是我们选择的原因。
-
探访布加迪超级工厂
-
作者:
李三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从日内瓦出发,驱车前往布加迪的故乡法国小镇莫尔斯海姆,此地位于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誉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跑车就诞生于此。布加迪不求量,从不轻易扩大产量,一年只卖40辆车,但一辆车的平均售价就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 车轮碾过碎石子路,路的尽头就是现代感十足的布加迪工厂,工厂坐落在庄园深处,主要的核心区域分为生产装配车间、测试车间、售后维修车间及商务工作区域。高大树木、葱茏的绿地以及攀爬在庄园的老墙和拱形城门之上的藤蔓……这一切都给人一种远离工业的宁静感。为了彰显布加迪不凡的身世,在工厂的后院,重新维修了布加迪本人当年的别墅,残垣断壁依然保留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特有风范,院落里圈养的一群麋鹿让人们又仿佛回到了“二战”前宁静祥和的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原来是法国的一个行省(1648年以后并入法国),普法战争后被划到了普鲁士,直到“一战”后才回到法国,到了“二战”又被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再回法国。 布加迪创始人埃托里·布加迪(Ettore Bugatti)1881年出生于意大利,他的家族遗传里有奇特的艺术基因,祖父是建筑师,父亲是知名画家、雕塑家,尤其擅长设计和制作家具。
-
作为文学的谋杀
-
作者:
陆晶靖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谋杀艺术的发展中从未下过小雨,下的全是瓢泼大雨。——德昆西 19世纪的英国散文家德昆西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谋杀,一种优雅的艺术》。他说:“谋杀同雕塑、绘画、宝石、凹雕一样,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这种状若冷漠的态度让许多怀有正义感的人愤怒,可是从19世纪到现在,人们对谋杀这件事的兴趣并没有减退。每年依然有许多小说、电视剧、电影热衷于谋杀题材,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喜欢谋杀,只限于某一程度,并不想对这个行为了解更多。对谋杀行为越了解的人,对这件事越提不起兴趣。这清楚地解释了我们的疑问,即:对谋杀的爱好和对谋杀行为的爱好不是一回事。大多数作家和导演喜欢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谋杀,只是因为这是一种极好的智力游戏,并且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里绝无可能去了解这件事情。这和《加勒比海盗》拥有许多“粉丝”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人都向往海盗的自由自在,但从来不会把杰克船长和索马里海盗联系在一起。一旦触摸到日常经验,“谋杀”和“海盗”都会立刻失去魅力。许多日本推理小说家的做法证明了这一点,流行的“密室杀人”直接挑战日常世界的逻辑,凶手通过一系列手段,使被害人被杀的证据全部指向被害人所处封闭的空间内。
-
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
-
作者:
邢海洋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收藏品的价格是靠其他实体经济或资本市场中有收入的资产来支持的,而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私有财产的观念,若非重大的社会变革,富人财富的增长是永远超过普通人口的,这个意义上,艺术品市场似乎很难产生泡沫。 追涨 2010年2月,一件贾科梅蒂1960年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1.043亿美元,打破了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创下的1.042亿美元的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藏界似乎感受到冰冻已久的艺术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时隔4个月后,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1.064亿美元拍出毕加索的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这一成交价再度刷新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这次,距离那个天价乱飞的美好时光已经6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就是在那个时候拍出的。 经济奇迹的顶峰,被金钱膨胀了头脑和口袋的日本财阀全球大收购,除了买下帝国大厦,另一项创举是印象派的作品,尤其是凡高的作品。1978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向日葵》系列中的一幅以3990万美元被日本人买走,创造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的最高纪录。1990年5月,《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
杨德昌和他的电影
-
作者:
李东然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杨德昌回顾展”开幕在杨德昌诞辰纪念日,阴霾肃杀的深秋夜晚,拥堵不堪的周末交通,丝毫没有影响到活动的热度,这是杨德昌电影首次在大陆公映。 到场“亲朋”众多,其中著名影评人、学者、电影活动家,《电影手册》主编米歇尔·傅东无疑最是远道而来。才下巴黎至北京的飞机,他就出现在活动现场,鬓髯斑白满脸疲惫的他,虽知匆匆三日的行程里讲座和采访早被排得满满,但谈起故去的老朋友仍是滔滔不绝,他把这次旅程称为奢侈的在思念里的停留。 傅东先生刚刚完成了有关杨德昌的电影著作,这本书从杨德昌生前做起,至今已十年有余,他很庆幸当初的决定,因为在他看来,杨德昌是当代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并且这是就世界电影的总体而言,不仅仅是中国电影范围之内。他的风格,他的时代代表性,他对电影语言的开创,都该被世界电影史纪录。他的成功就像画界的达·芬奇、雕塑界的米开朗基罗,我相信,50年或者100年后他仍旧留在电影史上。” 一鸣惊人 展出的珍贵老照片中间最显眼的一张拍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白两色的相片上,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一字站开,张张年轻的脸孔英气十足,却又紧绷绷无丝毫言笑之意,全是改天换地的决绝。
<
1
2
3
...
21
22
23
...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