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社会科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3224 条
-
试论汉字和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
作者:
黄亚平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化意象
书法
核心地位
-
描述: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传统艺术中诗、画、雕塑、园林等许多门类的艺术均与其密切相关,且相互照应,互为充足条件。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乃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表意汉字具备的“意象”特征。每一个汉字都表达了一个意象,一组组汉字则构成意象母题,这些意象母题或成为其他艺术争相表现的题材,或者为汉字和书法外的其他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成为代代相传、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其二,书法艺术对用笔、笔势、结体、章法的刻意追求,即所谓线条艺术的功力,是确保书法艺术成为其他艺术的基础,使其具备中国传统艺术核心地位的技术条件。
-
因情立体 以象兴境-中国文论的话语系统刍议
-
作者:
牛月明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话语系统
因情立体
艺境
以象兴境
-
描述:
情是艺境的动力结构,体是艺境的整体呈现,立是艺境的创造手段,象是艺境的存在条件,兴是艺境的激活过程,境是艺境的最终效果.以"因情立体、以象兴境"为结构系统的艺境论,能够将中国的言志、缘情说,明道、理趣说,兴象、神韵、境界说与西方的模仿论、表现论、情感形式论、典型论、象征论、接受论、审美论等对接起来;突破言述文本中心的局限,把间接形象创造与直接形象创造(绘画、雕塑、影视、录像等媒体形式)合二为一;将审美与审丑都涵蕴于"以象兴境"的过程中.
-
论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色彩
-
作者:
杨浩石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彩的精神性
主观性色彩
色彩的转移与重构
-
描述:
欧洲传统油画的色彩基本上是以物象客观色彩感觉为依据的。从后印象派开始,油画色彩的主观性成分逐渐得到加强。主体精神的强化,使油画艺术的色彩在情感表现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研究与探索油画的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画中主观性色彩表现这一审美要质,是当今油画家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
-
作者:
刘淼
吴春明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伊斯兰艺术
苏麻离青
-
描述:
明清瓷器之所以风靡全球,变化、绚丽多彩的青花瓷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明初青花瓷器成就辉煌,达到"青花瓷之冠",是由于在青料和造型、装饰艺术上广泛引进了伊斯兰因素。进口青料还促使青花瓷器在永乐、宣德时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如在艺术上,采用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的造型和纹饰。明初瓷业中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引进,与元明以来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密切相关。明代青花瓷器的制作与伊斯兰艺术相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成为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范例。
-
东晋南朝画像砖的承继与流变
-
作者:
刘卫鹏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像砖
墓葬
东晋南朝
-
描述:
画像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墓葬建材和艺术品,它在东晋时期产生了多砖组合的拼幅画像这样的新形式.这种新式线刻画像在南朝帝陵和王侯贵族墓中突然勃兴,出现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这样的宏幅巨作.南朝晚期画像砖以浮雕为主,由线刻的密体发展为丰实的疏体.南朝时期,画像砖分布范围迅速扩大,形成了以都城建康和雍州襄阳为核心的两个中心区域.画像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画像砖形制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对传统题材的继承,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及佛教题材也大量出现.佛教对画像砖墓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自中间而上下、由周围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南朝墓葬画像砖也对北朝和隋唐墓葬产生影响.
-
作为感觉表现手段的绘画——塞尚“结构时期”艺术思想探析
-
作者:
刘一菱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段”
“实现”
“感觉”
结构
-
描述:
“结构时期”是塞尚艺术观形成及其实践的重要时期。他将绘画定义为“作为表现感觉的手段” ,并围绕着如何获取“感觉”和如何表达“感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验。他在自然中寻找“母题” ,获取有强度的感觉 ;他探索出一系列表现“感觉”的独具特色的手段 :“纯粹内脏的、筋肉活动的感觉”的色彩表现方式 ,在总体平面的格调中赋予物体一定的浮雕感 ,以及追求画面结构的稳固、严密
-
对“舞蹈是流动的雕塑”的质疑
-
作者:
郭勇健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演艺术
舞蹈
造型艺术
雕塑
-
描述: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这句话不能看作定义,它是在局部相似的基础上产生的整体类比,这个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有人体姿势.但由于媒介的根本异质,舞蹈姿势与雕塑姿势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其外观甚至完全相反.人体姿势构成雕塑作品的全体,其意义永恒不变,但舞姿只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元素,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其意义常处在变化之中.舞蹈确实是"流动的",却不是"雕塑的".雕塑是再现性艺术,舞蹈是表现性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舞蹈是表演艺术.
-
《吉姆爷》与康拉德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
-
作者:
詹树魁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者
创作方法
约瑟夫·康拉德
小说创作
印象主义
心理分析小说
小说家
道德探索
当代英国文学
艺术追求
-
描述:
约瑟夫·康拉德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研究他的作品时,评论家们经常谈及他的“艺术宣言”:“艺术家应该象思想家和科学家一样,探求真理并发出呼吁……我所努力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文字的力量使你听到,使你感觉到,更重要的是使你看到.”康拉德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尽力去追求雕塑艺术的造型、绘画的色彩和音乐的启谛力.他还宣称道德上的探索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吉姆爷》(1900)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因此有人把它誉为“本世纪第一部伟大的印象主义小说”,还有人把它称为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出现之前的心理道德小说”.实际上,康拉德在《吉姆爷》中的印象主义
-
也谈德化屈斗宫“鸡笼窑”类型问题
-
作者:
叶文程
徐本章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化县
阶级
分室
火孔
窑炉结构
窑炉类型
隔墙
基址
窑室
挡火墙
-
描述:
一九七六年,在福建省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发掘时,清理出一座古老窑炉基址。根据《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认为:“这座窑炉基址出土的现状和结构是: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身斜平,不分阶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开单边。我们初步认为它可能是属于龙窑、阶级窑以外的‘鸡笼窑’类型。”上述的分析和看法我们是同意的。同时发表曾凡同志《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一文,既同意当地群众叫它“鸡笼窑,”又主张是“分室龙窑”。同时又认为它是阶级窑的前身,是由龙窑
-
略谈福建古代陶瓷窑炉类型的发展
-
作者:
叶文程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化县
阶级
窑炉结构
福建地区
窑炉类型
新发现
窑门
废匣钵
发展
出土
-
描述:
一福建古代的窑炉结构和类型问题。已往由于文献未曾有过记载,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但是,根据几年来的调查发掘所取得的资料看,建窑早期(即南宋以前)的窑炉类型是属龙窑类型。这类窑炉类型的代表,可以建阳水吉建窑芦花坪遗址出土的龙窑为例。芦花坪出土的这条龙窑,经清理后残长为56.10米,窑头已残缺。窑身可分为前后两段,前低后高,前直后弯,由山势走向而定,坡度在12—18度之间,方向南偏东10度。窑壁残高25—140、厚15—39厘米。窑壁用砖砌成,内壁局部地方再涂以泥土、废匣钵和垫饼残块。窑的宽度在1.80—2.08米之间,一般宽度是2米。窑床斜平,不分级,底铺粗砂粒,厚约10厘米,俗称“软底”。窑床底部排列的匣钵横排每行8—9个,残存重叠匣钵最多的是8个,最少的也有二、三个不等。保存下来的匣钵,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