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档案救活了一个小煤窑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档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停产   农民致富   领导   档案馆   窑门   丁村   小煤窑   依据   山镇   左云县  
描述: 左云县鹊儿山镇丁村小煤窑,由于某些原因停产近四年。农民眼看着别人开煤窑致了富,而自己却守着黑库受穷,他们决心打开致富的窑门,但苦于没有开煤窑依据,不敢冒然行事。为了帮助农民致富,镇领导不知走了多少有关部门,但毫无结果,最后报着一点希望来到了县档案馆,档案馆的同志热
略谈福建古代陶瓷窑炉类型的发展
作者: 叶文程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化县   阶级   窑炉结构   福建地区   窑炉类型   新发现   窑门   废匣钵   发展   出土  
描述: 一福建古代的窑炉结构和类型问题。已往由于文献未曾有过记载,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但是,根据几年来的调查发掘所取得的资料看,建窑早期(即南宋以前)的窑炉类型是属龙窑类型。这类窑炉类型的代表,可以建阳水吉建窑芦花坪遗址出土的龙窑为例。芦花坪出土的这条龙窑,经清理后残长为56.10米,窑头已残缺。窑身可分为前后两段,前低后高,前直后弯,由山势走向而定,坡度在12—18度之间,方向南偏东10度。窑壁残高25—140、厚15—39厘米。窑壁用砖砌成,内壁局部地方再涂以泥土、废匣钵和垫饼残块。窑的宽度在1.80—2.08米之间,一般宽度是2米。窑床斜平,不分级,底铺粗砂粒,厚约10厘米,俗称“软底”。窑床底部排列的匣钵横排每行8—9个,残存重叠匣钵最多的是8个,最少的也有二、三个不等。保存下来的匣钵,大多数
以气幕代替隧道窑窑门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刘春秀   来源: 工业炉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气漏入   设计   隧道窑   烧成制度   预热带   封闭   窑门   上下温差   气幕   有关问题  
描述: 窑门是用来封闭隧道窑两端的密封装置,以便安全生产。在电瓷行业中,焙烧电瓷制品的高温高压隧道窑,在预热带设置双重门来进行封闭,防止窑外冷空气漏入窑门,造成气体分层,增大上下温差,影响烧成制度的稳定。但是窑门的设置又给操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现就以气幕代替窑门的设计与实践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瓷缘
作者: 汪玲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亲和力   童年   道家   教授   难解   学院   窑门   绘画   佛经   景德镇陶瓷  
描述: 缘是什么?道家说,缘是顺中之道;佛经说,缘是循法之轨。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任却记得,是一只瓷碗唤起了他童年的梦想,结下了他毕生难解的
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
作者: 羊泽林   栗建安   宋蓬勃   陈建国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墙体   陶瓷史   历史记忆   窑炉   窑门   砖砌   窑底   窑头   技术史   考古学  
描述: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内容看,传统的调研几乎都集中于原始制陶,对陶瓷史上晚近历史时期的窑业技术史缺乏民族志的类比。东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镇、龙窑技术的中心之一,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东南龙窑技术源远流长,但龙窑技术史的复原研究主要是通过东南各省地下埋藏的唐、宋、元、明等历代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来展开,闽浙各省山地社会中若干年前仍旧青烟缭绕的龙窑工场,长期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福建博物院羊泽林、栗建安、厦门市博物馆宋蓬勃、陈建国先生合作的《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独辟蹊径,首次披露了一处闽南现代龙窑的形态与结构,将一处近年刚刚停烧的现代龙窑的准民族志资料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必将引起窑业技术史学者、陶瓷史学者的一阵兴奋。
东南龙窖技术的历史记忆
作者: 羊泽林   栗建安   宋蓬勃   陈建国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墙体   陶瓷史   历史记忆   窑炉   窑门   砖砌   窑底   窑头   技术史   考古学  
描述: 生产区在1958年转厂时,尚存龙窑1座。此次调查在其旧址仅发现一处龙窑遗迹。下窑生产区即同安陶器厂现在的位置,1984年时有窑炉2座,当时已有1座废弃,另一座延续使用,至2007年停烧。
浙江宁波鄞州栎斜老虎岩窑址发掘简报
作者: 李永宁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锯齿形   窑门   标本   窑具   窑顶   土坯   窑室   老虎   制作工艺  
描述: 粗看该简报,感觉老虎岩窑好像并没有引起我们多大兴趣,该窑址窑业堆积不厚,生产品种单一,器物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罐、缸、盆和坛等粗大容器,器物的胎土虽属瓷质,但淘练不精,质地疏松。但细读之下,有几处笔者认为值得重视的地方,一是老虎岩窑址发现的两座龙窑,虽然窑顶已毁,但工作人员在窑室的两侧每隔56米发现有青色火烧堆积,证明了当时窑顶应有投柴孔。二是作者对老虎岩窑的烧造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各类垫具在如何使用上作了详细的说明,这在以往类似的简报和报告中往往会被疏忽。三是对窑具上的文字和符号进行了梳理,此类信息在多数窑址的发掘报告中均有描述,在性质上这些文字和符号包括了姓氏、地名、数码顺序、方位、花押款等类,从中可反映产品的性质、生产工艺的特征、生产和销售的方式等内容,是探讨瓷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东周至唐宋时期的陶窑概论
作者: 叶万松   余扶危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窑址   东周王城   隋唐时期   洛阳市   窑门   都城遗址   唐宋时期   主烟道   窑室   我国古代  
描述: 洛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曾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就是当时的都城遗址。解放以来,在东周王城和隋唐都城内曾发现有大面积的窑址遗存,对这些窑址遗存的发掘和研究,为研究我国古代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仅根据东周王城和隋唐东都城遗址出土的古陶窑,对洛阳东周一唐宋时期的陶窑作一概括介绍。一、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的古陶窑东周王城遗址位于洛阳平原涧河之滨,陶窑址主要集中在城址的北部。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城址的西北部发掘到大面积的窑址区,七十年代,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在城址的东北部发现约十余
浅谈隧道窑出车端窑门的重要性
作者: 周天津   刘心中   来源: 砖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车速度   出车端窑门   焙烧质量   窑车框砖  
描述: 简述隧道窑出车口设置窑门与冷却风机,对实际生产所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改造出车口窑门的必要性。
两用抽屉窑
作者: 吴莹   万仁辉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景德镇   窑门   日用陶瓷   劳动强度   倒焰窑   窑车   抽屉窑   装窑   工业上应用  
描述: 景德镇华风瓷厂新建一座6立方米两用抽屉窑。此种窑炉目前在日用陶瓷工业上应用较少。它集中了倒焰窑及隧道窑在窑外装车的优点,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可缩短装窑开窑和封门的时间,特别适用于试验产品的烧成。该窖内可容二部本烧窑窑车,长2.0米,宽1.37米,一部半窑车装烧制品,半部窑车做窑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