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2016~2017年将乐县碗碟墩一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 羊泽林   廖富魁   宋蓬勃   潘国平   郜骅   谢尚红   李金生   吴建   李水常   李佳   陈建国   姜武威   陈昕   吴紫辉   来源: 福建文博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室龙窑   碗碟墩窑址   龙窑  
描述: 将乐县万全乡碗碟墩窑址是闽西北一处著名的窑场,北宋中晚期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南宋时期以烧青瓷为主,此外还烧造部分酱黑釉瓷,器形种类比较丰富。从出土材料来看,大部分产品应以满足本地以及周边市场为主,也有部分产品运销外地。碗碟墩一号窑址的窑业技术也非常有特色,可见二种龙窑结构,早期为斜坡式龙窑,晚期为分室龙窑,二者有直接叠压打破关系,为分室龙窑是从斜坡式龙窑发展演变而来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
作者: 羊泽林   栗建安   宋蓬勃   陈建国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墙体   陶瓷史   历史记忆   窑炉   窑门   砖砌   窑底   窑头   技术史   考古学  
描述: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内容看,传统的调研几乎都集中于原始制陶,对陶瓷史上晚近历史时期的窑业技术史缺乏民族志的类比。东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镇、龙窑技术的中心之一,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东南龙窑技术源远流长,但龙窑技术史的复原研究主要是通过东南各省地下埋藏的唐、宋、元、明等历代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来展开,闽浙各省山地社会中若干年前仍旧青烟缭绕的龙窑工场,长期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福建博物院羊泽林、栗建安、厦门市博物馆宋蓬勃、陈建国先生合作的《东南龙窑技术的历史记忆——厦门同安坑仔口现代陶窑调查》,独辟蹊径,首次披露了一处闽南现代龙窑的形态与结构,将一处近年刚刚停烧的现代龙窑的准民族志资料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必将引起窑业技术史学者、陶瓷史学者的一阵兴奋。
东南龙窖技术的历史记忆
作者: 羊泽林   栗建安   宋蓬勃   陈建国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墙体   陶瓷史   历史记忆   窑炉   窑门   砖砌   窑底   窑头   技术史   考古学  
描述: 生产区在1958年转厂时,尚存龙窑1座。此次调查在其旧址仅发现一处龙窑遗迹。下窑生产区即同安陶器厂现在的位置,1984年时有窑炉2座,当时已有1座废弃,另一座延续使用,至2007年停烧。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
作者: 宋蓬勃   陈浩   羊泽林   陈建国   来源: 文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圈足   平潭   白釉   青釉   双圈   福建沿海   景德镇窑   海上丝绸之路   水下考古   弦纹  
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福建沿海发现水下文化遗存30余处,主要位于福州、莆田、漳州等海域。本文对2008年以来发现的一些重要水下文化遗存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内涵和分布规律等。这些水下文化遗存基本位于当今航线附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具有重要意义。出水瓷器中除了福建窑址的产品,还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的产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外销瓷器的运输路线和目的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