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在幽默讽刺的笑声中再现现实--谈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作者: 庄浩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白尘   喜剧形象   喜剧结构   再现现实   悲剧性   人物性格   喜剧风格   喜剧性格   丁西林   喜剧作家  
描述: “五四”以来,丁西林是专门写喜剧的唯一的一位剧作家。他的喜剧数量不多,题材也不广阔,却独具风格。摆在你面前的一个个剧作,就象经过巧匠琢磨过的玉石,玲珑剔透,而又逸趣横生。喜剧是笑的艺术。丁西林的笑,不同于鲁迅的致敌死命的冷嘲热讽的笑,也不同于陈白尘的辛辣的讽刺的笑。他的笑是轻松的,幽默的,虽然不乏辛辣的讽刺成分,但不象陈白尘那样走向尖刻的漫画和夸张。他的手法是写实的,于幽默讽刺的笑声中,嘲讽旧
宋诗话(上)
作者: 陈祥耀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唐人   江南   日知录   宋诗话   书卷   屯田   宋诗钞   文字   江西  
描述: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呆子形象面面观--猪八戒剖析
作者: 吴圣昔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西游记   艺术典型   吴承恩   性格特征   形象塑造   猪八戒   人物形象   高老庄   性格特点  
描述: 一提起猪八戒,一个浮雕般的形象似乎就显现在眼前:蒲扇耳,莲蓬嘴,粗笨的身躯,狼犺的模样,多么神奇而有趣。吴承恩笔下所创造的这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骄傲!猪八戒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可谓雅俗共赏,妇孺皆知。但是,熟悉猪八戒并不等于就完全理解这个艺术典型。迄今为止,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即使学术界也依然众说纷纭。或说是农民性格的典型,或说是个体生产者的典型,或说是一个从前当过阔
徐志坚教授美术作品选
作者: 徐志坚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业教材   壁画创作   教授   高等教育   福建   学术论文   创作研究   全国性   美术作品   雕塑  
描述: 徐志坚教授美术作品选
旗山艺苑·徐志坚教授美术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创作   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生导师   美术作品选   雕塑专业   美术学院   专业刊物  
描述: 徐志坚,男,1958年出生,籍贯江苏,福建仙游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系副主任.壁画、雕塑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装饰画、壁画、雕塑专业方向的教学和艺术创作研究,撰写出版“十一五”国家高等教育统编专业教材两部;学术论文发表于全国性核心专业刊物。擅长装饰重彩绘画、壁画创作,研究开创了炫彩新画种,作品曾参加第六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静物油画展,全国少数民族画展等各类国家级重要美术作品展和国际交流展并获奖,同时在各种全国性专业刊物及画册上发表。
“字立纸上”与“字卧纸上”--学习鲁迅《阿Q正传》语言札记
作者: 陈纾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现身   性格化语言   人物性格   艺术形象   学习鲁迅   语言文字   人物形象   文艺批评家   高尔基  
描述: 作家唯一的工具,就是他所使用的语言。不仅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要依靠语言来表现,就是其它如背景、细节的描写,无不与语言有关。所以高尔基说: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文字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清代文艺批评家袁枚曾经用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来表达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见: “余尝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高师油画教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方向
作者: 胡振德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师   类型技法   油画教学  
描述: 长期以来,高师油画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专业美术院校的基础授课体系,与高师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高师油画教学中,有必要采取分类教程法,即分为古典技法、印象主义技法、现实主义技法、表现性油画技法和油画综合技法指导课程等阶段,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油画基础教育模式
论地域特征与文化情境对福建油画的影响
作者: 李豫闽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油画艺术   新时期   乡土油画   画家   文化情境   艺术创作   艺术语言   地域特征   油画创作  
描述: 早期,福建曾因商贸相对发达而处于对外开放前沿地域,闽籍画家以自主的行为和自觉的精神状态投身对油画的传薪创业和艺术创作之中,在国内画坛居“先手”位置;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发展日新月异,显示出创作观念的多元及对油画语言的深入探究,福建油画则陷入相对封闭、停滞境地。本文从地域特征与文化情境二方面剖析造成福建油画落后的根本原因。
中和:工笔重彩画赋色的审美观念
作者: 朱宇南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中和观   水彩画艺术   色彩效果   工笔重彩画   审美观念   赋色   艺术效果   表现形式   色彩艺术  
描述: 中和这一哲学观念,对工笔重彩画赋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工笔重彩画设色意匠的形成方面渗透着中和观念的底蕴。其二,在工笔重彩画的墨色用料、色彩的调和以及具体敷色过程等表现形式上体现了中和观念的丰富内含
中国油画制作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
作者: 王耀伟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中国油画   民俗学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借用民俗形象极为流行,这类创作已经超现一段“风情画”的范畴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所借用的民俗形象是以留存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为对象的。本文就民俗题材绘画的文化性质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现实意义表述作者的看法。
< 1 2 3 ... 11 12 13 ... 321 322 3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