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饰】搜索到相关结果 51 条
-
陶瓷双面对彩装饰体会
-
作者:
彭元清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工作者
陶瓷
专题报道
双面对称
艺术效果
中央电视台
装饰
当今世界
工艺美术品
产品设计
-
描述:
工艺美术品,它的功能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属工艺美术品范围内的陶瓷工艺美术品也是如此,讲究美化陈设陶瓷,是我们陶瓷美术工作者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在产品设计时就应把陶瓷的材质美、器型美、纹样美、色彩美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艺术瓷厂87公分双面对称“百蝶图”薄胎斗笠碗,笔者正是融合了这些特点而创作的。它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薄胎碗,已在中央电视台、华东六省一市电视台和景德镇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最近又参加了江西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评选,并荣获精品奖,被选送到全国参展,深受行家、广大观众的称赞和青睐。
-
和盤托出的美——李正明的陶艺挂盤
-
作者:
路辛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设计
陶瓷装饰
装饰绘画
陶艺
书法
工艺技巧
表现形式
基本功
装饰艺术
专业设计
-
描述:
李正明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77级装潢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专业设计或书法、绘画都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九年来,偶然见得他的陶瓷装饰挂盘颇感精彩。我只知道他除《中国日报》编辑的本职工作外,主要的精力
-
装饰艺术系九一届研究生作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屏风
竹青
灰漆
形体
空中
装饰艺术
作品
雕塑
研究生
-
描述:
装饰艺术系九一届研究生作品
-
胸花赞
-
作者:
李锦屏
来源:
中国储运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硕果累累
装饰品
储运
小提琴
事业
演奏
战歌
象征着
责任感
形状
-
描述:
当我佩戴上它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它,金光灿灿,小巧玲珑,不失为一件漂亮、精巧、别致的装饰品。你看它,形状象一把小提琴,正在演奏着储运战歌;琴身上镶嵌的粒粒宝珠,象征着我们储运事业的硕果累累;琴弦
-
龙泉窑露胎装饰探析
-
作者:
汤苏婴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施釉
探析
龙泉窑
图案纹样
装饰
印花
贴花
-
描述: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系之一.南宋时期,以厚釉制品中翠绿莹润的梅子青和粉青称绝一时,达到了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最高境界.元代时,龙泉窑则以对胎的各种装饰技法众多而见长,其中又数露胎印花和贴花技法
-
中国六世纪初的和元氏墓志上的雷公、风神图
-
作者:
卜苏珊
张元林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版
画像砖
墓志铭
北魏
墓葬
装饰图案
洛阳
相似之处
公元
世纪初
-
描述:
在一个整修过的中国馆里,北魏元氏墓志和墓志盖正在一个窗户旁展出.拿开上面的玻璃罩后,在自然光下,两块黑色石灰石板上每面约2.5英尺的神异动物的浮雕清晰可见.墓志盖放在窗户右边,为了便于提起,原来在上面还安着金属环;墓志在窗户左边,其正面是刻于公元522年的墓志铭(图版1)....
-
介绍几种装饰贴花技术
-
作者:
王佩弦
来源:
针织工业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装
装饰
针织服装
贴花
-
描述:
市场疲软以后,在针织行业里,有的企业面临困境,而有的企业则兴旺发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那些适销对路的硬头货、名优产品仍是畅销的。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时刻考虑到,哪些是人们想买而且又买
-
彝族民间对蝉花的药用
-
作者:
敬一兵
来源:
医学文选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彝族民间
随葬品
装饰品
真菌
药用功效
平板状
考古学家
蝉花
彝族人民
代表性
-
描述:
彝族人民很早就认识和运用了真菌的药用技术,其中,对蝉花的利用最具有代表性。考古学家从殷代末期和秦朝(公元前100~200年)的彝族文物中发现,贵族死者随葬品中有刻有蝉浮雕的青玉平板状装饰品的实物,据考证该物品是用来表示祈福余荫的意思。
-
不锈钢表面浮雕精饰的生产工艺
-
作者:
唐兆荣
来源:
上海电镀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锈钢
表面处理
浮雕精饰
工艺
-
描述:
不锈钢表面浮雕精饰的生产工艺
-
贴金工艺
-
作者:
郝家林
来源:
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箔
传统工艺
材料
装饰
明清时期
古建筑
贴金工艺
贴金漆
价格比较
漆器
-
描述:
贴金多用于装饰古建筑内的柱梁匾额上的浮雕花纹、金字、金框以及佛像、漆器等。贴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现将贴金材料和工艺简述如下:贴金材料贴金材料用的是金箔,为我国的特产,价格比较昂贵,它是由真金锻打加工而成的薄片,俗称飞金。明清时期金箔制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