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宁静澄澈“中国白”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协天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馆   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瓷都   外国元首   渡海观音   高级技师   全国技术能手   高级工艺美术师   工艺美术大师  
描述: 连紫华,1970年4月生于中国瓷都德化,德化县政协第九届委员、全国技术能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
执刀如笔写“非遗”
作者: 朱苑璟   严俊   来源: 政协天地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好者   现场   文化遗产日   木雕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工艺美术大师   三坊七巷  
描述: 6月14日是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莆田陈氏工艺雕塑代表性传承人陈春阳到三坊七巷天后宫现场献技,雕刻妈祖像,向木雕艺术爱好者展示来自妈祖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以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现场人潮涌动,除了
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展出的青铜雕塑艺术收藏品
作者: 胡春良   来源: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会展   收藏品   青铜   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雕塑艺术   工艺美术   山西省  
描述: 2013年6月29日-7月3日,以“文化三晋、大美山西”为主题的首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大会展览包括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工艺美术五大类别。法国、俄罗斯、尼泊尔
陈金成 指尖上的精彩
作者: 边润鹏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   传统文化  
描述: 对他而言,面塑早已成为内心的一种精神寄托,"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应该让它留存起来,不让中国这一代表性的雕塑符号丢失"面塑,俗称面花、面人、江米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分有各种流派,"面人汤""面人李""面人郎""面人萧"等,每派的创作题材都各不相同。青年艺术家陈金成就是"面人萧"萧占行的弟子。"萧派面塑主要以四大名著的人物、场景为题材、内容。"其中人物又以
贵州省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探析
作者: 罗剑   来源: 知音励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布贴花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手工技艺  
描述: 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是当地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水城县彩布贴花手工技艺进行调查,结合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手工技艺的传承历史、流程和发展现状,对水城县彝族彩布贴花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
中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探析
作者: 梁桂   来源: 职教通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信念   校园文化建设   行为规范   精神文化   中职学校   文化系统   和谐   物质文化  
描述: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中职校园文化是指由中职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师生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征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潘娟 在创新中传承陶艺
作者: 王学勇   来源: 致富天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陶瓷艺术   云南艺术学院   遗产传承   咖啡器具   陶艺家   拉坯   于家乡   陶瓷艺术作品   物质文化   当代陶瓷艺术  
描述: “潘娟追求用最自然朴素的陶艺手段来表达泥土的语言与视觉感受,她的创新与开拓,是反传统的,但也是尊重传统的。”在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上,教授们给了优秀学员潘娟这样的评价。行业
李凤霞:在刀画里做人生加减法
作者: 方湘玲   梁亭   来源: 智富时代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加减法   艺术家   会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藏价值   人生   欣赏价值  
描述: 减法……”前不久,在大连星海广场会展中心举行的画展上,刀画艺术家李凤霞这样向围观的人们介绍刀画。刀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西方油画和中国画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承昆曲,读书人的责任
作者: 冯婷婷   来源: 中关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阳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北京大学   北京昆曲   责任   大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分子   社长  
描述: 北京大学流行过一句话,“没有去大觉寺喝过茶,就不能叫知识分子;不是昆曲迷,也不能叫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流行过一句话,“没有去大觉寺喝过茶,就不能叫知识分子;不是昆曲迷,也不能叫知识分子”。如此高的评价,让原本就对昆曲有着特殊情愫的我又萌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好奇。 昆曲起源于元代,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引起了文化界更加广泛的重视。 一个初春的午后,乍暖还寒。我有幸见到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之女欧阳启名。生于北京的她,有着江南女子般玲珑的身段,谈吐间柔声细语,温文尔雅。 研习社,播散昆曲种子 昆曲研习社,顾名思义——研究传习昆曲。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1956年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成立。研习社每个周日组织活动,形式包括讲座、研讨、展览、传习等等。欧阳启名1979年入社,师从周铨庵、马祥麟、王传蕖等老先生学习昆曲的演唱。 见到欧阳老师,我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思考很久却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昆曲引起那么多人的欣赏,受到那么高的赞誉?欧阳启名略略思考了一阵,说:“昆曲艺术在编剧技法上的进步,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表演传达给观众,轻松的了解历史;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南北曲调的融合,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虚拟的舞台调度和丰富的身段表演,念白的生动幽默,使其成为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相媲美的,所以才受到大家的追崇和赞誉。
文化遗产 群星璀璨
作者: 田崇义   来源: 中关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作技术   文化馆   博物馆   大钟寺   民间艺术家   《韩熙载夜宴图》   海淀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   展示会  
描述: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海淀区文委、文化馆和大钟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会上展示了在全区范围内保存或开发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继承父辈彩灯制作技术
< 1 2 3 ... 35 36 37 ... 54 55 5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