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昆曲,读书人的责任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冯婷婷 

【刊名】中关村

【关键词】 欧阳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北京大学 北京昆曲 责任 大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分子 社长

【摘要】北京大学流行过一句话,“没有去大觉寺喝过茶,就不能叫知识分子;不是昆曲迷,也不能叫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流行过一句话,“没有去大觉寺喝过茶,就不能叫知识分子;不是昆曲迷,也不能叫知识分子”。如此高的评价,让原本就对昆曲有着特殊情愫的我又萌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好奇。 昆曲起源于元代,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引起了文化界更加广泛的重视。 一个初春的午后,乍暖还寒。我有幸见到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之女欧阳启名。生于北京的她,有着江南女子般玲珑的身段,谈吐间柔声细语,温文尔雅。 研习社,播散昆曲种子 昆曲研习社,顾名思义——研究传习昆曲。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1956年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成立。研习社每个周日组织活动,形式包括讲座、研讨、展览、传习等等。欧阳启名1979年入社,师从周铨庵、马祥麟、王传蕖等老先生学习昆曲的演唱。 见到欧阳老师,我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思考很久却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昆曲引起那么多人的欣赏,受到那么高的赞誉?欧阳启名略略思考了一阵,说:“昆曲艺术在编剧技法上的进步,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表演传达给观众,轻松的了解历史;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南北曲调的融合,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虚拟的舞台调度和丰富的身段表演,念白的生动幽默,使其成为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相媲美的,所以才受到大家的追崇和赞誉。

【年份】2011

【期号】第95期

【页码】104-105

【作者单位】CFP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