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408 条
-
《泥岸》——中国的《望乡》
-
作者:
王碧清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人物
典型
长篇小说
泥岸
-
描述:
四起之时,长子郭维屏暗示她投水自尽。这部近40万字的长篇中,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性格鲜活,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典型人物的画廊。
-
陈逸飞,让人类有了文化的乡愁——看《理发师》,为了看看陈逸飞
-
作者:
亚亚
来源:
南腔北调(明星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理发师
服装
新古典主义
文化乡愁
艺术家
艺术化
陈逸飞
反思
油画
-
描述:
陈逸飞这样解释陆平:"他有一种普通人没有的高贵和优雅,柔弱的外表下又有一颗反抗的心。"陈坤这样理解陈逸飞:"他是一个很儒家、很中庸的人,但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却有一种坚持。"
-
熊秉明雕塑作品《孺子牛》的艺术内涵
-
作者:
许士平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秉明
象征意义
雕塑技法
《孺子牛》
-
描述:
熊秉明的雕塑作品《孺子牛》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根基,将东方式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式的相对写实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孺子牛》的创作既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体现了一个重实践的学者、一个修养深厚的艺术家对对雕塑艺术的高度负责.它以巨大的精神含量、丰富的艺术内涵带给人们的是对艺术与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反思.
-
浅论工笔花鸟画形象的构成与布局
-
作者:
何娟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成
造型要素
艺术形象
-
描述:
中国花鸟画经历了从“写生”到“写意”的重大历史演进,在坚持“写生”的前提下,艺术家结合自己的情感,并通过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来“写意”地展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写生”“写意”的结合,使工笔花鸟画
-
上海城市雕塑的人文精神表述:兼论城市雕塑的“具象”与“非具象”因素
-
作者:
胡伟伟
来源:
设计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上海
文化语境
人文精神
城市雕塑
-
描述:
现代的城市雕塑的标新立异和富有活力的发展与变革,事实上,已构成城市世象中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城市雕塑的创意制作,及其完成的整个过程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条任何人不能回避的定律,这是城市雕塑“具象”与“非具象”的关系。
-
绘画·科学·艺术
-
作者:
罗晓飞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的调和
修拉
新印象主义
点彩技法
印象主义
色彩分割
色差消失
-
描述: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
-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
-
作者:
栾英良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象论
兴象
各适物宜
-
描述: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是中国古代意象论的两个核心环节。“各适物宜”论对“物”格外重视,是中国文学意象理论的发端期,意象理论的天平偏向于“象”之传神。“兴象”说,紧承“象其物宜”理论命题,亦特别重视
-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中国古代意象论的核心环节
-
作者:
栾英良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象论
兴象
各适物宜
-
描述: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是中国古代意象论的两个核心环节。“各适物宜”论对“物”格外重视,是中国文学意象理论的发端期,意象理论的天平偏向于“象”之传神。“兴象”说,紧承“象其物宜”理论命题,亦特别重视
-
浅谈绘画手法及审美意识
-
作者:
王宏伟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创造力
技法
绘画
-
描述:
油画技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油画技艺审美的特殊性,决定了首先要研究,学习大师的精湛技艺,掌握油画技艺美的一般规律,同时注入个人独特情感,努力提高审美强度,并有机地融合上升为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赋予技艺以生命。
-
学院油画的思考与时代挑战
-
作者:
刘仁杰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创作实践
创作与教学
教师
思维方式
美术学院
时代挑战
写实主义
作品
油画创作
-
描述:
作为艺术专业教师,既要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不间断地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因而具有着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与责任。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使学院教学不可能仅仅是对传统基本造型规律的传承,关注当代人的生活与境遇,探索艺术表现语汇的多样性与当代性更是重要课题。教师需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感受运用于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这
<
1
2
3
...
6
7
8
...
39
40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