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说】搜索到相关结果 36 条
-
志贺直哉及其“赤西太”
-
作者:
刘立善
来源:
日语知识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查和分析
资本主义
文艺思想
伦理观
文学流派
志贺直哉
日本近代文学
作品
小说
艺术特色
-
描述:
志贺直哉及其“赤西太”辽宁大学刘立善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大集团型文学流派中的主将。他通过玲珑透彻的观察与精审的笔法,创作出诸如(《在城崎》)「和解」,「暗夜行路」等小说,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精品。为此,志贺被誉为日本的。(小说之神)。在志贺的众多小...
-
大潮涌动中的艺术嬗变——对近二十年来小说的精神审视
-
作者:
董德兴
来源:
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主义"
知青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反思文学"
小说创作
知青文学
主体意识
新写实小说
文化寻根小说
近二十年
-
描述:
虽然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末的文学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潮涌动的艺术嬗变.尤其是小说创作,一举经历了西方小说发展史上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近百年漫长历程,呈现出五彩缤纷各有所长的崭新状态."...
-
牛背上的欧罗巴
-
作者:
江村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希腊神话传说
雕塑作品
结构处理
室外雕塑
艺术处理
石质材料
传说故事
雕塑公园
宙斯
匈牙利
-
描述:
目前,许多国家的公园里都放置有非常著名的雕塑作品,有些国家甚至建起了雕塑公园,在那里树起一座座雕塑,供游人观赏.本期封面刊登的雕塑作品就是匈牙利圣·山得罗市凯瑞尼·郁驽雕塑公园中一座室外雕塑.
-
绝代佳人
-
作者:
张梅
来源:
大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短篇小说
-
描述:
小敏自从宣布了自己是绝代佳人之后,生活就一波三折起来。首先是有许多人没有正确理解小敏所说的绝代佳人是什么意思,纷纷来电话要求她把自己的玉照公布出来,好让大家看看她是不是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容貌。还居然有
-
心灵运动的轨迹:D·H·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之一
-
作者:
李汝成
来源: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D·H·劳伦斯
象征艺术
《白孔雀》
象征手法
《儿子与情人》
《恋爱中的妇女》
内心世界
潜意识
白百合花
小说
-
描述:
文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的主体是人,要进行文学创作,就要写人,要写人就少不了写人的内心世界。文学家不是心理学家,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文学家又是心理学家,因为“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内心世界
-
精吾门
-
作者:
Rumor Central
来源:
每周电脑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播电台
直线下降
意大利
走后门
收听率
电视台
实话实说
传统习俗
伯尔
计算机
-
描述:
干得过五彩呈祥的TV呀,NC也没普及。彷徨无计之时,想起了翻身道情的倪萍大姐的“实话实说”,一针扎不出血来,36针下去,怎么也出彩儿了.对,咱也开个True Lie! “各位听众,Error FM,猫王广播电台,Begin!今天,我们特邀一位下便透露真实身份的厂家代表,
-
我省举行第三届屈原文艺创作奖、金凤青年文艺奖评奖活动
-
作者:
逊之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寓言故事
黄瑞云
诗乐
湖北省
中篇小说
屈原
作品
文艺创作
电视剧
-
描述:
的儿子》;荣获本届屈原文艺创作奖的作品有:寓言故事集《黄瑞云寓言》、歌曲《纤夫的爱》、油画《行走的人》、中篇小说《凤凰
-
“推销”华明
-
作者:
陈辉平
来源:
当代作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初学者
作者
坍塌
小说形态
解放前夕
历史转型期
题材
人生世相
当代作家
-
描述:
(解放前夕)人生世相的《坍塌年关》。题材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部小说竟同时出自于一个初学者之手,本身就让人惊奇,而
-
施教于美——教学艺术谈片(下)
-
作者:
万国钦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师
小标题
鲁迅
吴荪甫
教学艺术
作品
人物形象
小说
《雷雨》
《阿Q正传》
-
描述:
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应以科学的知识去武装学生,以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以高尚的美感去陶冶学生。达到动人心弦,沁人心脾,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讲解中,要让学生始终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
-
被忽视的男权中心视觉
-
作者:
陈旭光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模式
畅销书
道德情操
生命体验
男权中心
女权主义者
乌托邦
女性主义批评
中心视觉
读者心理需求
-
描述:
觉得奇怪的是,何以许多素以女权主义者或女性主义批评自居者,竞也被它感动落泪,而未能发现小说中明显存在的男权中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