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肖传玖和他的雕塑艺术
作者: 刘开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感   雕塑作品   艺术风格   解放前夕   九六   浙江美术学院   身陷囹圄   艺术教学   雕塑艺术   工人群众  
描述: 雕塑家肖传玖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他含冤去世时,我也身陷囹圄,不知详情,只听说他死得很惨。现在,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事实为他做出了结论。他的遗作展览会开过了,出版社又要编辑出版他的雕塑作品集,我感到十分欣慰。解放初期,我与传玖同志都在浙江美术学院工作。后来一同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还是邻居。大家相处得很好,有时也在一起谈谈雕塑。我们都认为生活是雕塑艺术的源泉,时代是雕塑创作的出发点。雕塑作品用雕塑
从“刻木记事”走来的民族
作者: 岳舟   来源: 中国民族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刀耕火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民族   基诺族   原始社会末期   五彩缤纷   解放前夕   基诺山   山地农业   历史源流  
描述: 古老的基诺山是我的故乡.在我童年天真的梦幻里,它曾是个五彩缤纷、千奇百态的神秘世界.留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却是山地农业的"刀耕火种"、"串山狩猎"及采集野菜(果)的生活.那时听父老讲,自创世主——阿嫫肖鳖开天造地的那阵子起,基诺人便聚居于基诺山.然而,祖先留下的"刻竹(木)记事(数)"工具,也没能记下基诺族古老的历史源流.解放前夕,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生
《红岩》人物思想及心理分析
作者: 梁超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许云峰   小说出版   革命传统教育   解放前夕   人物思想   《红岩》   心理描写   最后决战   作品人物   中美合作所  
描述: 《红岩》是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写成的一部反映全国解放前夕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磅礴的气势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成为向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材。小说出版后,反映强烈,在青年中掀起了读《红岩》学英雄的热潮。《红岩》以1948年至1949年间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敌我斗争为主线,以解放战争胜利前夜的最后决战为背景展开情节。当时,解放
尤凤伟:像光束透进历史阴影
作者: 金莹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放前夕   花城出版社   尤凤伟   历史与现实   光束   长篇小说   美籍华裔   阴影  
描述: (《文学报》2008年5月1日)作家尤凤伟的目光从未从中国现实上转移过。这个被称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奔走”的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写作历程中,笔下故事从民国写到抗战,从官场争斗写到城市底层生活的挣扎
“推销”华明
作者: 陈辉平   来源: 当代作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初学者   作者   坍塌   小说形态   解放前夕   历史转型期   题材   人生世相   当代作家  
描述: 在《当代作家》二、三期的显著位置,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江华明,这位瓷都景德镇的作者以其潇洒的才华,走进了《当代作家》的这方园地。一部写校园故事的《何处就诊》、一部写历史转型期(解放前夕)人生世相的《坍塌年关》。题材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部小说竟同时出自于一个初学者之手,本身就让人惊奇,而
第一套人民币 记录文物的文物
作者: 戚永晔   来源: 风景名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   收藏   解放前夕   中国人   1950年   文物   人民币   日常生活  
描述: 撰文·责编→戚永晔/设计→张琪 当钱币成为收藏热门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询问:到底何种钱币,才最具收藏价值? 材质精良的金银货币?年代久远的铜钱?都不是。 答案是第一套人民币。如今,一整组12种面额、64种版别的完美品相第一套人民币,全世界仅存30余套,各大拍卖会上,单张价格超过10万,整组价格更是达到千万的天文数字,而且最近几年,价格还在飙升。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刘文和说: “第一套人民币,已经不是普通收藏爱好者有能力搜集的珍品。” 为什么第一套人民币会有如此价值?这和它独特的历史背景有关。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原来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而此时各解放区币值不统一,货币流通不畅成了一大难题。 为此,党中央任命董必武担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负责解决这个问题。董老是个很高明的经济学者,他设想先把晋察冀解放区内部的货币统一起来,再以其为基础将其他各解放区的货币统一起来,力争在货币统一前把银行统一起来。于是在1948年成立了华北银行。 当年12月日,在华北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日,此时已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发布命令开始发行由苏联代为印刷的统一货币,并用柳体字题写了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当时新币称为“人民券”,因为是人民的货币,是为人民服务的,由此得名。 但是,第一套人民币流通时间很短,在1955年即被宣布收回,据说仅100天就收回了全部流通量的98%,是几套人民币回收最快的一次。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质量较差,票面破损较严重,目前的存世数量、特别是品相上佳的很少。 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案,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被称作“记录文物的文物”。如今已经年过9旬的人民币设计元老、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由于没什么经验,他们首先从研究世界各国的货币设计开始,找出货币设计的规律,然后提出设计方案。国际上货币一般用肖像,肖像防假比较好,比如英镑用女王,美金用总统,苏联卢布用列宁像。因此第一次设计的一套主体图案用的是毛主席像。设计了挺长时间,他们也比较满意。大家以为毛主席威望高,群众肯定能接受,没想到毛主席看了后不同意。当时的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交给总理,总理再交给主席后,主席说‘不能用我的像’,还特别嘱咐‘耍多画人民群众’。所以后来一直画的都是与群众、工农兵有关的图案,如农耕、纺织、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之后,直到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毛主席已经盖棺定论时,才出现了“四伟人”头像。 采访中,周老特别让我留意第一套人民币第五版的100元——这是人民币历史上第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同时出现两个景点的钱币。币面左侧,是位于万寿山上的北海白塔;右侧则是著名的故宫角楼。 与第一套人民币第三版的100元上单一的万寿山景色相比,故宫角楼图片的加入,让这个版本的人民币更显气派。周令钊说,当初选择万寿山和故宫,主要为了展示中国千年封建时代的建筑文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公允地评判这些“封建残留”,无疑是难能可贵,且意义非凡的。 60年代以后,白塔寺的僧人们被遣散,北海白塔因此年久失修。再加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受到严重的损坏。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白塔进行全面抢修。但是,由于相关历史材料不足,修复工作变得无从下手。 这时,一位从事修复的工程师想到了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万寿山和白塔,正是从老照片上翻印扫描而来,于是他们按照人民币上的样子,重新布置了万寿山的环境、修复了损坏的白塔。可以说,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北海白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人民币居功至伟。 颐和园万寿山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 1750),历时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直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 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 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北海白塔 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 故宫角楼 故宫的四隅,各有一座用来防御的角褛。与雄伟华丽的故宫宫殿相比,角楼如静静躲在一角的沉默者。其实,故宫角楼的建筑构造为世所罕见:其外观层层叠叠,精巧细致,朱墙黄瓦,精雕细琢。 相传角楼为明朱棣年间,工匠按蝈蝈笼的造型布局设计建造,其9梁,18柱72条脊。角楼高18.2米,基座宽17.7米,坐落在9米高的城墙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它,展现出不同的样子。
三幅历史图片背后的历史
作者: 袁宝麟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放军战士   解放前夕   陈修良   汤恩伯   历史图片   补拍   象征意义   邹健东   陈士榘   蒋家王朝  
描述: 我见过3幅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图片,一幅是照片,两幅是油画,这些图片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和新中国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那幅照片的作者是新华社记者邹健东。画面上,几十位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顶楼,或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