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词话】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胸前摇响玉玲珑
-
作者:
扬之水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人
衣裳
《金瓶梅词话》
潘金莲
-
描述:
明人的衣裳没有口袋,若干物件可以挂在腰间,如香囊、香袋、荷包、钥匙,女人多半用了这样的方式。《金瓶梅词话》第二回,“香袋儿身边低挂”,此潘金莲也。第十二回,金莲与小厮琴童偷欢,“背地里把金裹头簪子两三根带在头上,又把裙边带的金香囊股子葫芦儿也与了他,
-
金玲珑草虫头面
-
作者:
扬之水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芳草地
戴金
李瓶儿
满池娇
《金瓶梅词话》
莲花座
三圣殿
来旺儿
石点头
九凤
-
描述:
后面,因此《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列举来旺儿担子上的首饰,其中就有“前后分心,观音盘膝莲花座”。不过专用于戴在后面的分心,多以“满冠”为称,它也见于来旺儿的首饰匣儿,便是“满冠擎出广寒宫”。戴在面前的首饰有挑心和花
-
物色:金瓶梅词话名物图说之五 胸前摇响玉玲珑
-
作者:
扬之水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芳草地
戴金
李瓶儿
满池娇
《金瓶梅词话》
莲花座
三圣殿
来旺儿
石点头
九凤
-
描述:
明人的衣裳没有口袋,若干物件可以挂在腰间,如香囊、香袋、荷包、钥匙,女人多半用了这样的方式。《金瓶梅词话》第二回,"香袋儿身边低挂",此潘金莲也。第十二回,金莲与小厮琴童偷欢,"背地里把金裹头簪子
-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
作者:
罗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含蓄
《蒹葭》
秦国
诗经
《人间词话》
《关雎》
王国维
抒情
-
描述:
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
论陶瓷艺术设计的意境美
-
作者:
汪淑珍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境界
陶瓷艺术设计
艺术表现
《人间词话》
意境研究
意境美
文艺创作
理论与实践
-
描述:
"意境"一词,成为中国古代在艺术表现上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论断.这一论断几乎已成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极致标准.而在现代意境研究中,完成了意境学科自身的建构,使研究由个别的、一般的进入到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阶段.
-
物·我——中国当代雕塑“物语”略述
-
作者:
钱亮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物观物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物语”
《人间词话》
中国当代
雕塑
主体与客体
-
描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前句讲"自我"存在于观物过程中,万物皆备于我,后者说忘我和物,我随物而化。我之有
-
有我之境中的情感因素:浅谈移情的美感经验
-
作者:
张逸婧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我之境
鸢飞鱼跃
自然景物
中国古典哲学
宗白华先生
生命情调
《人间词话》
互渗
中国古典美学
心与物
-
描述: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主观角度出发,将意境划
-
人间词话 青花典藏珍藏版
-
作者:
清 王国维著
来源: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近代
词话(文学)
中国
-
描述: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
-
《金瓶梅》“勉铃”释
-
作者:
吴晓铃
来源:
文献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话
李瓶儿
广东
借力
出产
应伯爵
东西
袖子
西门庆
潘金莲
-
描述:
《金瓶梅》(词话本)第十六回《西门庆谋财娶妇应伯爵喜庆追欢》写西门庆从李瓶儿处幽会回家,到潘金莲屋里,脱下白绫袄时,袖子里滑浪一声,吊(当作掉字)出个物件儿来,拿在手内沉甸甸的,约弹子大。(潘金莲
-
精神徜徉与生活实践
-
作者:
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美学视野
表述方式
文学形式
中国传统
人间词话
绘画艺术
批评实践
王国维
词学理论
-
描述:
往昔,在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曾以宽阔的美学视野及时代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形式及观念做出了新的评论。此著与中国传统词话类作品的体例及表述方式存在着延续性,但却在词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论点与美学高度;而今,当我们举办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