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551 条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1造型艺术年度提名.王玉平展 等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实
丝绸
艺术市场
价值回归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语言
古典
女性
平均
-
描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1造型艺术年度提名·王玉平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每年一届的造型艺术年度提名展,重提造型艺术话题,是对造型艺术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视和再挖掘、再阐释,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届艺术提名展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副教授陈文骥的综合技法绘画,本次展览艺术家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的王玉平。这是王玉平第一次在美术馆举办个展,展出了他从2005年至今创作的160余件作品,重点呈现了风景、静物写生和浮雕彩绘作品。王玉平曾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接受造型训练,后留校任教至今。王玉平的绘画面貌在1980年代末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闷,并具有表现主义风格。近年来的创作在色彩上变得相对柔和、情绪也显得更加圆融。王玉平坚持以写生进行创作,描绘京城的风景和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同时也创作以生活小品为题材的浮雕彩绘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不同材质和表现手法来表现同一主题。如策展人余丁所说,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现实与超现实的叠加,带给观众以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层次。与此前作品相比,技巧上更为放松,情感上却更为饱满。艺术家在心态上更关注自己想画什么,在品味上更多地考虑画外的修养与造诣。
-
迷幻之地与韩绍光的绘面主题
-
作者:
王南溟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语言
中国传统
风景写生
自然与人
现代绘画
绘画题材
油画材料
绘画理念
-
描述:
的可转换潜能是,笔触的书写性和构图的非时空性。我们从韩绍光前期的写意油画到这次展出的新作中看到了一种现代绘画语言是如何在他的画面中生长的,而他以前的绘画理念又是如何在新的画面中被重新组装的。自然与人
-
从三矾九染穿越至今
-
作者:
高茜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中国本土文化
绘画语言
形式审美
学术界
创作观念
当代化
性问题
-
描述: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当代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探讨的焦点。东方绘画语言,有无现代意义上的表达?怎样表达才是最恰当的?此次展览标志着将“新工笔”概念由简单的流派概念转化为运动概念,即“非再现、非意向抒情、非形式审美”为诉求推动工笔画乃至中国画整体创作观念方法上“当代化”的变革
-
新一代雕塑家的认知与探索:川美雕塑系学生年展作品说略
-
作者:
王林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
可能性
学生作品
雕塑家
生年
艺术语言
获奖作品
-
描述:
看了四川美院雕塑系2011年度学生作品年展,可以感受到新一代雕塑家正在成长之中,可贵的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艺术语言亦有所突破。仅就其中的获奖作品加以分析,即可看到不少新的可能性。
-
后观念化时期的"新现实主义"倾向:由焦兴涛《真实的赝品》所引发的问题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人物
90年代
修辞语言
观念化
新现实主义
工业时代
赝品
视觉方式
-
描述:
1990年代中后期,焦兴涛因一批具有解构风格的作品而备受雕塑界瞩目。艺术家立足于对工业时代的机械废品——铜、铁等材料做形式与语汇上的转换,并用它们来表现一些传统人物。在《才子》、《佳人》、《门神》等作品中,这些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因修辞语言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赋予了当代性。
-
在北京,Loft里的合成式生活
-
作者:
恽嫣
来源:
建材与装修情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成式
生活
设计
层层递进
工作室
首都机场
空间语言
房子
北京
油画
-
描述:
北京首都机场附近,僻静幽美,机场辅路两旁的林荫,美的如枫丹白露。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遮挡住温暖的阳光,成片的使馆别墅区宁静优雅。还未被开发过度的原生态景象,大公园、远山、密林和温榆水系、城堡、马场、罗马湖……使得这里空气清澈,感官舒心。同时也具备空港商圈,满足了居住的便利性。Martin和Annie的家就在这里,两个艺术家,一间Loff。
-
杭春晖的“中国式意境”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绘画语言
绘画史
审美精神
意境
绘画形式
春晖
中国式
-
描述:
我的作品更加关注传统绘画形式下的当代表述,我无法对整个绘画史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我正身处其中。但是我迷恋传统工笔语言所特有的精细入微的手工感,以及它所承载的中国式审美精神,并一直试图拓展这种东方式绘画语言的表现边际。在“虚”与“实”的命题中,我似乎更喜欢还原“绘画作品”最原始的视觉阅读性
-
李占洋:当噩梦变成现实
-
作者:
周雪松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廊
隐喻性
创作内容
客观现实
中国教育
李占洋
创作语言
民间雕塑
-
描述:
曾经以艳俗民间雕塑知名的李占洋,3月在麦勒画廊的最新个展呈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不仅在创作语言上从架上雕塑转向了装置,而且在创作内容上也一改以往艳俗的热闹市井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自己的女儿这一代儿童被中国教育的重压的客观现实的隐喻性呈现。
-
浮生造境:蔡志松的雕塑美学
-
作者:
王静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美
创作经历
人性主题
艺术家
表达
金属的
玫瑰系列
威尼斯
艺术语言
作品
-
描述: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呈现了五位中国艺术家对中国式感官的诠释。其中参展艺术家蔡志松的作品名为《浮云》,不锈钢材质的主题云朵加上里面挂着的风铃和钢球,以及云朵下部放置的西湖龙井茶共同构成了这件作品,铃声响动、茶香悠然,蔡志松的这件作品充满了一种空灵和禅意。尽管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和最初的设想有所差距,他原本想用磁力悬浮的技术使云朵飘在空中,但由于在威尼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但由此却开启了蔡志松一个新的创作系列,作品《浮云》是他新系列的开篇之作。 在“浮云”系列之前,蔡志松的艺术创作经历了“故国”和“玫瑰”两个阶段。1999年底,蔡志松创作了《故国·颂一号》,这件历时半年多创作出来的作品,标志着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创作面貌的形成, 同系列的《故国·风》更为蔡志松赢得了巴黎秋季沙龙的“泰勒大奖”,也由此让蔡志松在雕塑界崭露头角。“故国”系列包括颂、雅和风三个部分,这一系列作品反映了蔡志松运用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开创当代雕塑面貌的尝试和努力。《故国》系列,是蔡志松用敏感的心体察生命的气息,他用唯美的雕塑技艺,低声歌咏纷繁汹涌的世相之下,凝结在时空中永恒的人性主题。 在“故国”系列的成功之后,蔡志松并未将自己局限在历史的情境中,蔡志松又以“玫瑰”这一爱情的象征物为载体,继续他对生命存在感悟的关照。
-
“老油画”的新趋势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当代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传统的继承
形式语言
艺术巨匠
艺术风格
写实绘画
个性创造
材料技法
-
描述:
的历史。这些油画与传统水墨不同的,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法、材料、语言,还包括观察世界的方法。 正文:人们常说的“老油画”其实是指自1887年李铁夫先生留洋专门学习绘画,及至民国时期接受教育的艺术家的作品
<
1
2
3
...
5
6
7
...
54
55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