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非笔触肌理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应用
作者: 颜冬丽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形式   非笔触肌理   当代油画  
描述: 在中国当代油画语境中,非笔触肌理成为油画语言革新与突变的急先锋。它一方面开发了材料与形式的精神格调,拓展了作品与创作的视觉语言,促进了多元构想与跨越式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也不乏臆断与混乱
感受黑白木刻
作者: 王永才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木刻版画   造型观念   金石味   黑白木刻   工具材料   钗股   语言转换   画中   写意性  
描述: 有金石味和写意性。黑白木刻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造型独特,画面简洁醒目,语言只有黑白和相对的灰,工具材料也相对简单。我们知道
非花非鸟:浅议当代工笔花鸟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作者: 陈燕秀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同化   工笔花鸟   形式语言   芥子园画谱   当今时代背景   艺术面貌   精细入微   艺术形式   绘画创作   艺术元素  
描述: 发展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令我们深思,如何更理性的面对这些问题,将工笔花鸟画创作提升到更高的阶段,是当下工笔花鸟画家要正视的问题。一、当代工笔花鸟图式雷同化和程序化当代工笔花鸟画和传统花鸟画从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在形式、语言、工具材质等方面的翻新,是使工笔花鸟画
简谈黄柔昌绘画风格:《湘西苗家》作品赏析
作者: 李静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语言   黄柔昌   《湘西苗家》  
描述: 黄柔昌先生作为现代杰出工笔画家有着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他崇尚自然,讲求个性,在画坛中独树一帜。本文就他的作品《湘西苗家》简析他的绘画风格,分析其绘画创作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的历史主义阐释
作者: 张毅蕾   吴国剑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以诗为词   诗文革新运动   社会矛盾   言情词   题材   詹姆逊   苏词   苏轼词作   社会现实  
描述: 苏轼对宋词创新最大的成就体现在"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标志性理解,就是能够在诗里面有体现的内容,都可以用来作为词的创作来源和题材。本文拟从传统的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评价人手,运用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苏轼的具体的词作对苏轼"以诗为词"进行分析和阐述。一关于苏轼"以诗为词",这一说法伊始其实是对苏轼词的一种贬斥,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的词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也是最早提出的
浅谈当代家居陶艺的流行趋势
作者: 徐敏敏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审美文化   流行趋势   传统陶艺   陶艺家   审美意识   现代家居   家居环境   当代陶艺   艺术语言   陶瓷艺术品  
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改变。陶瓷作为一种材质介入家居领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下,当代陶艺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引导着现代家居审美趣味的转变。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家居陶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家居陶艺,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陶冶了人们的审美情操,还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享受。现代家居陶艺正以一种流行的趋势走进人们的文化生活。
基于造型语言的现代生活陶艺创新设计初探
作者: 韩莉亚   来源: 设计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语言   现代生活陶艺   创新设计  
描述: 现代生活陶艺丰富多彩,影响生活陶艺创新设计的语言也日趋多元化。文章以造型语言为主线,包括形态、色彩、材质等对现代生活陶艺进行分析,为现代生活陶艺的创新设计提出一些建议,使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论生活陶艺的形式语言
作者: 蒋汐   蒋泓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影响因素   生活陶艺  
描述: 以挖掘人性人情为目的、追求精神自由,同时又兼顾实用价值的现代生活陶艺,其作品经由艺术家创作完成。这一艺术品类的丰满不仅来自于创作者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感受,而且还包括了由工艺材质带来的特殊形式语言、丰富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各种影响。
如何让语感在得法的习作训练中形成
作者: 谢娟萍   徐林根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习作能力   深层含义   学习规律   感觉能力   语感能力   习作训练   表层意义   引导学生   语言文字   心理反应  
描述: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话语的深层含义。"说得简单、明白一点,那就是"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决定着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习作又能促进语言感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得法的习作训练中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对杜牧诗歌《山行》的解读
作者: 李彩霞   徐华灿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行》   诗歌解读   隐喻   认知语言学   意象  
描述: 运用认知文体学的解读模式,分析了杜牧诗歌《山行》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其中的意象图式和对概念隐喻的运用。认为按照认知的框架来解读诗歌,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语言蕴含的意义。
< 1 2 3 ... 26 27 28 ... 54 55 5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