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刍 议 汉 译 英 中 词 义 的 抽 象 化
作者: 邓宏春   来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抽象化   文化   语言结构   思维方式   汉译英  
描述: 汉语经常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括的概念。在汉译英实践中,对词义进行抽象化处理是获得理想译文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分析汉英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文化三方面的差异入手,通过详尽的译例,探讨了词义抽象化在汉译英中的具体运用。
新闻热词英译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作者: 黄书生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英译   新闻热词   认知语言学  
描述: 新闻热词的英译不仅要向世界传递出其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新闻内涵,更承担了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塑造中国形象的使命,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一种追求创造与忠实平衡的和谐翻译观,译者
诗在经营惨淡中
作者: 王茜   韩晓光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语言节奏   辛弃疾   表现手法   豪放词风   语言运用   经营   语言艺术风格   稼轩词   词作  
描述: 创造性地融汇古今、剪裁众体,形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以下从几个方面试作探析。 二 一、浓淡相宜 辛弃疾是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其词作的字里行间
文学作品在陶瓷创作中的艺术效果
作者: 陈永春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陶瓷   文学作品   言志抒情   小说  
描述: 文学作品具有生动形象、精彩感人的艺术特征,所以文学作品往往是陶瓷创作中的好题材,它能促使创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样由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以它为创作题材,对于作品的作者及作品观赏人都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这些,都显示了陶瓷创作中文学作品题材的意义与作用。本文基于此,初步对文学作品在陶瓷创作中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探讨。
聋生语言发展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
作者: 颜文珍   陈旭东   来源: 科教导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   语言   聋校  
描述: 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长期以来聋校语言教学一直存在着费、慢、差的问题.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完成培养聋生发展语言这一特殊任务,这是聋校教师最为关注
略谈陶瓷工笔人物画
作者: 蒋礼军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   文化语境   艺术家   陶瓷绘画   表现形式   当代   语言形式   语言形态  
描述: 当代工笔人物画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宽松的艺术范围使工笔人物画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画家们以开放的心态吸取古今中外的精华,无论在油画、壁画、版画、连环画、装饰画,只要有益于表现创作风格的就加以吸收和借鉴,这使得现在的陶瓷工笔人物画创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商务报告
作者: 邬玲琳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跨文化   语境   社会语言   商务英语  
描述: 社会语言学兴盛于二十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语言使用和语境角度来研究语言,着重描述和观察社会人类所创造的语言行为.语言学家研究商务英语也只是以商务信函,合同和广告作为研究重点.商务报告很少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由于具有独特的文体特色,商务报告值得我们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商务报告.
浅析陶瓷设计的艺术美
作者: 刘明玉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观情感   设计语言   陶瓷设计   造型美   陶瓷产品   审美理想   艺术美   创作主体  
描述: 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体,它主要包括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两方面内容。陶瓷设计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陶瓷产品的造型美、装饰美和肌理美上。造型、装饰和肌理是陶瓷产品的客观形象元
《圣经》对英美语言的影响
作者: 徐希维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圣经》   英美国家  
描述: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基督教文化深深地渗透在英美国家的语言中,《圣经》对英语词汇、习语和格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梦窗词语言艺术浅探
作者: 韩晓光   于瑶   来源: 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梦窗词   吴文英   语言艺术  
描述: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后期著名词人,与辛弃疾、姜夔齐名,被誉为南宋三大家。他善于汲取前人的艺术经验而又另辟蹊径,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文章从感知方式、结构形式及审美功能等方面对其炼词炼句的艺术手法进行探析。
< 1 2 3 ... 16 17 18 ... 40 41 4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