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204 条
-
五彩斑斓的巴西文化
-
作者:
徐世澄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贫富差异
人种大熔炉
金砖国家
巴西文化
-
描述:
巴西是一个独特的国家,500多年的腥风血雨,印第安文化、葡萄牙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不断地撞击、冲突、调和、交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彩斑斓的巴西文化。而印第安人、葡萄牙人、非洲黑人和其他种族的混血、融合,形成了既拥有古老传统而又活力四射的独特的巴西民族。
-
椎牛:苗族祭祀远古祖先的盛典
-
作者:
张子伟
来源:
民族论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椎牛
荆楚文化
巫文化
祭祀盛典
苗族
仪式程序
湘西文化
-
描述:
一块评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挚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
-
“东方雕塑馆”——甘肃麦积山石窟
-
作者:
水流
来源:
民族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大石窟
巴基斯坦
泥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甘肃
丝绸之路
麦积山石窟
中西文化交流
雕塑馆
黄河流域
-
描述:
“东方雕塑馆”——甘肃麦积山石窟
-
浅析东巴经的艺术价值和张云岭的现代东巴画
-
作者:
何一夫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形文字
纳西文化
民族
抽象符号
东巴经
艺术价值
经文
纳西象形文
纳西族
东巴文
-
描述:
“宫室之丽,拟以王者”,这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丽江,观辉宏富丽的木氏土司建筑之后的感慨,其实纳西人岂止仅是建造了富丽辉煌的建筑。这个居住在长江第一湾沿岸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科学文化和造型艺术。于东巴教画稿、佛轴画、木牌画、布卷画、壁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东巴文等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充分显现出纳西人在艺术创造活动方面的智慧和才华,并又体现了古代纳西人民的精神和情感。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东巴象形文可谓纳西古代文化的奇葩。
-
丁绍光的意义和启示
-
作者:
董智敏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遍意义
启示
视觉美感
艺术创造
绘画艺术
审美体验
丁绍光
中西文化
当代美术
理论与实践
-
描述:
丁绍光绘画艺术的国际性影响和视觉美感风格的魅力,无疑成为一个当代美术界跨越中西文化的典型现象和有意味的话题。也由此,中国的、东方的、传统的、世界的、人类的、当代的所有有关美与美感,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
观云取象 听音纳情:郑云介雕塑作品欣赏
-
作者:
程万里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实体空间
全球化
艺术家
平衡点
时代烙印
中西文化
雕塑艺术
艺术追求
作品欣赏
-
描述:
,在中西文化猛烈碰撞的时代寻求到了一个平衡点,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雕塑是一种空间艺术,主要是由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组
-
城市雕塑的发展之路:调查济南城市雕塑有感
-
作者:
郭婷婷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实体空间
全球化
艺术家
平衡点
时代烙印
中西文化
雕塑艺术
艺术追求
作品欣赏
-
描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推动了公共日常生活艺术的发展,把原本奢侈的“艺术品”变成“公共的”艺术品。而我所要强调的公共雕塑的形态特征不是传统塑造而形成的语言特征,而是强调通过设计所表现出的与环境、空间的对话以及与空间各种建筑物形态的呼应和统一;它们的主要处所是绿地、街道、建筑物之间的公共空间,作用是改善城市视觉的观看焦点,营造城市空间的阅读性和空间引导功能,梳理城市空间秩序,着意于城市空间创新。
-
沙勿略、利玛窦在广东
-
作者:
韦羽
来源:
中国天主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徒
儒服
进步性
利玛窦
上川岛
方济
意大利文艺复兴
郭应聘
中西文化交流
教理问答
-
描述:
明朝以降,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丰富多彩的时期。毋庸置疑,在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阶段,广东体现出了开放性、兼容性和进步性。当我们回眸历史,就会发现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三次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在广东
-
西安南堂举办周丽萍修女个人画展
-
作者:
西琳
来源:
中国天主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中国文化
个人画展
安南
文化融入
中国风格
中西文化结合
修女
-
描述:
,也有中西文化结合的《耶稣站在长城上》、《圣诞快乐》、《普天同庆》等作品,还有根据圣经故事《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创作的《好心人》……展品将宗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相得益彰,给参观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
利玛窦在北京
-
作者:
艺舟
来源:
中国天主教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丁文
数学知识
中国传统
意大利
徐光启
利玛窦
中西文化交流
几何原本
北京
天主教
-
描述:
和拉丁文分别刻写着碑文,几个工整的汉文大字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这位利公,就是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他长眠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至今已经三百七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