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艺术批】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学术展览的机制建设
-
作者:
王梦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
艺术家
展览
批评家
年鉴
艺术品市场
机制建设
拍卖行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当红艺术家参展,24位艺术批评家学术认定,119件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成交率85%!……
-
我看韩美林的雕塑
-
作者:
张仃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纪念碑
艺术批
建筑师
霍去病
美林
革命英雄
雕塑家
汉魏六朝
民族风格
-
描述:
我多年从事绘画,但有时参与一些雕塑方面的活动,天安门革命英雄纪念碑修建时,建筑师提出碑座上要有浮雕。为了要与民族风格的纪念碑相协调,建议雕塑家们到祖国各地进行一次考察,当时我耳闻一位很有权威的雕塑家
-
贾科梅蒂从雕塑中自我认知
-
作者:
姜晓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主义
艺术批评家
阿尔贝托
自我认知
著名雕塑家
贾科梅蒂
埃尔
布德尔
超现实主义
马蒂斯
-
描述:
关注当下导语阿尔贝托·贾科梅蒂被誉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化身,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有关他及其作品的解读历来充满争议,成为国内外艺术界的热点之一。著名雕塑家布德尔说贾科梅蒂"要不就成大气,要不就
-
虚与实——读王兴刚的系列雕塑《处方》
-
作者:
彭锋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抽屉
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美学
虚与实
隐喻意义
作品
处方
雕塑
艺术批评
-
描述: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概念,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有广泛的运用。尽管今天的艺术批评家已经不太使用这对概念,但我想不出有比它们更好的术语来概括王兴刚雕塑的审美特征。当然,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们不仅用到虚
-
山水聚秀——来自中国的国际雕塑艺术景观(2)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何香凝美术馆
港澳台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深圳华侨城
景观
参展作品
公共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于1999年10月16日在深圳华侨城开幕。此次年度展邀请中国内地、港澳台、英国、法国等国内外29位艺术家共27件作品参展,并将参展作品集中于美术馆邻近的一块2.7公顷苑地建立一个露天雕塑公园。
-
现代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及其后果——论弗雷德对极简艺术的批判
-
作者:
张晓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性
辩证法
剧场性
现代主义艺术
格林伯格
极简艺术
绘画艺术
艺术史
平面性
艺术批评
-
描述: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科波恩讲席教授,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作为批评家,他见证了1960年代现代主义式微,极简艺术、波普艺术和各种综合艺术的勃兴,但他坚执现代主义立场,深入地批判了极简艺术为突显"物性"而走向的"实在主义"及其对
-
艺术即“物”:“物与词:视觉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述略
-
作者:
鲁明军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批判
当代艺术
格林伯格
现代主义
视觉表征
波德里亚
艺术史
艺术学院
艺术批评
-
描述:
置艺术于"物"的层面,无疑是20世纪以来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范式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然,"物"如何转换为视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视觉化的过程,其中还隐含着复杂的文化认同、政治意识、伦理考量及心灵自觉等诸多话语层面。而值得我们探问的正是这一话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交叠的
-
融合·方向下的多元视角
-
作者:
潇林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陶瓷雕塑
全球化
雕塑家
丰硕成果
中国当代美术
融合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在2008年金秋9月的长春,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者、雕塑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城市雕塑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欣赏着雕塑发展
-
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
-
作者:
于洋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评
艺术市场
艺术作品
传媒时代
媒体化
批评家
网络媒体
知识分子
现代媒体
艺术批评
-
描述:
在全球一体化现象日趋显著的今天,传媒时代已经从一种抽象的概念,成为形象地、立体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现实和文化图景,并空前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表达。在纷繁琳琅的艺术界,艺术批评在传媒时代的复杂语境中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艺术批评的新旧对比,正如亨利·吉罗等西方学者所描述的:传统评论式批评往往依附于创作而存在,总是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从而沦为创作的附属品;新时代的传媒
-
融合·方向
-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类型
独立思考
方向
艺术思潮
汉文化
融合
艺术特征
传统文化
矛盾关系
艺术批评
-
描述:
本栏目自2008年第1期讨论了艺术的精神缺失,在第2期又谈了艺术的原创性与独立思考,接下来本期所要涉及的便是对艺术的守与变这一问题的思考。艺术的破与立、守与变之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这要牵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