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精】搜索到相关结果 115 条
-
以形写神 迁想妙得读《中国工笔画──当代女画家精品选》有感
-
作者:
丁尚南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女画家
美术爱好者
表现手法
中国工笔画
形体描写
优秀作品
精品
以形写神
迁想妙得
-
描述: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读《中国工笔画──当代女画家精品选》有感丁尚南月是故乡明朱理存作我国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深为美术爱好者和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的壁画、卷轴画和民间年画都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应重视研究学习这一...
-
生存悲剧的崇高走向
-
作者:
邓平祥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内核
凝固
文明
古人
-
描述:
生存悲剧的崇高走向
-
在韩学习随感(上)
-
作者:
黄殿文
来源:
中国中小企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韩国中小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
随感
艰苦创业
韩国经济
发展经济
企业家精神
精神支柱
新生活运动
韩学
-
描述:
在韩学习随感(上)黄殿文文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津川号国际班轮驶入了仁川港。远望海天相连,山峦叠翠;近看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广告牌上书写着拼装组合的文字,它告诉我已是异国他乡了……。这次我是参加由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CICASM...
-
油画来稿选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品选
系列
国画
都尔
水彩
大连
精品
版画
美术家
油画
-
描述:
~~
-
喜见沈尧伊油画新作《遵义会议》
-
作者:
姜维朴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遵义会议
长征胜利
中国革命
长征精神
地球的红飘带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时代精神
人物形象
油画
艺术特色
-
描述:
在举国隆重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沈尧伊的油画新作《遵义会议》问世了,这是画家继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之后,又一部歌颂长征精神、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成功之作。 以美术形式来表现会议场景是一大
-
生活的赞歌——谈油画写生
-
作者:
李玉昌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
油画写生
装饰美术
民间艺术
艺术创作
油画大师
精神气质
赞歌
-
描述:
老一辈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常书鸿等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写生艺术宝藏。卫天霖毕生致力于风景静物写生,将印象派的光影变化融合到中国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和装饰美术的色彩中,创造了重感受、重写意、重精神气质,具有斑澜色调、凝重淳厚的独特艺术风格。董希文的西藏写生已提高为对景创作,他以洗炼的造型、装饰性
-
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细读袁熙坤绘画
-
作者:
朱晓艺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
油画民族化
形式美
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艺术
艺术创作
中国画
个人风格
时代精神
中国绘画
-
描述: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其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看似过时的问题其实仍然在困扰着中国美术界。一个世纪以来,无数画家作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探索和尝试。袁熙坤即是其中一位目光敏锐,并且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画家。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发掘时代精神以及开创个人风格方面,他的成就都值得关注。
-
浅论朝戈油画
-
作者:
梅墨生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快感
生命状态
精神世界
精神生活
个人生命经验
游牧民族
西方现代绘画
个性化
裸体人物画
历史品格
-
描述:
朝戈的绘画显然具有一种鲜明的的个性化的历史品格。这种历史品格从草原情结和人性探问两方面体现出来。1976年下乡于内蒙大草原的生活经历,作为一种潜存记忆始终生活在朝戈的精神世界里。广漠草原给予他某种
-
河北曲阳石雕技艺与风格浅析
-
作者:
杨文会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
依山就势
雕刻题材
建筑艺术
特殊作用
石雕艺术
“神”
雕刻艺术
石窟造像
-
描述:
当人们感到某件事物不可企及时总说,除非“海枯石烂”。我们的祖先自新古器时代始,就意识到“石”这种物质的特殊作用。石窟造像、陵园雕刻、建筑石栏,这些不同时代、或方正或圆浑、或依山就势、或借石形稍加雕凿、或求形似精细加工的各种造型,皆因其质被永久的保存下来。
-
渭北民间石刻——栓马桩
-
作者:
晁立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似与不似之间
“胡服骑射”
石刻
开始知道
渭北
雕塑史
本来面目
北方游牧民族
民间艺术
-
描述:
栓马桩最早是陕西省1982年民间艺术普查时在渭北澄县农村发现的。随着一次规模空前的陕西民间艺术大展在京展出,人们开始知道了它,并使它从农村的地头、院宅走进了中国美术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