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裸体浮雕彩陶壶(新石器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胡文康   粟特人   南朝荆楚风俗   胡头   苏幕遮  
描述: 裸体浮雕彩陶壶(新石器时代)
大巧无巧
作者: 王艾荟   来源: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教学   文学   吴昌硕   老人   大巧   创作   中国画   二十年代   油画  
描述: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刘海粟一直侧重于教学作油画,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老人请教。老人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
罂粟之花:麦克白夫人形象魅力之解读
作者: 杜慧春   钟霞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罂粟之花     麦克白夫人    
描述: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然而自问世以来,人们谈得最多地便是她的恶:是她怂恿丈夫弑君夺位成为千古罪人,而自己也成十恶不赦、心如蛇蝎的坏女人……然而本文,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该形象的恶与美,阐释麦克白夫人作为普通女性的真性情的一面,由此揭示这位有血有肉女人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 小娟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江苏省   上海青   艺术家   艺术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   上海图书馆   作品   中国美术   美术馆  
描述: 艺术中心,美国弗蒙特州2005年"失语"55′画廊,泰国曼谷2007年"漂游"北京798时代空间,中国北京群展:(部分)2002海平线绘画雕塑邀请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01上海美术大展上海美术馆我们的视野——2003上海青年美展刘海粟美术馆水墨在途—2007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多仑美术馆
从“舌尖中国”到“笔端中国”
作者: 尚辉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欧洲油画   用笔   中国文化   工笔画   油画笔   中国画   中国油画   代油   中国烹饪  
描述: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人近来热议的话题。本是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饮食,却能阐发出这么浓郁的人情味与文化厚度,的确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舌尖文化"尚且如此,更不必说"笔端文化"了。油画舶来中国的历史,多说五百年,少说也有百余年。前四百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缘由,是因为从明朝中叶的罗明坚、利玛窦到清朝乾隆年间的郎世宁、王致诚、潘廷璋,他们传播的油画不仅受限于当时的皇宫,而且也遭到中国文化的强烈
冯少协的油画创作倾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市场   创作倾向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油画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美术馆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描述: 协油画展”;200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冯少协油画展”;2007年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疏影喑香一陈履生、冯少协水墨油彩梅花展”;2009年一2011年先后在伦、香港大会堂、中国国家图书馆
融合中西 贯通中外
作者: 高鸣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新文化运动   刘海粟   传统绘画   互相影响   艺术融合   现代美术教育   后期印象派   中国画   融合中西  
描述: 刘海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实践家,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将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融合为一体,西为中用,开创了近代中国画的"写意"新精神。他艺术上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勇敢创新,不落陈套
民族风范:中国百年油画的执著追求
作者: 孙献华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语言   刘海粟   油画民族化   中国化   艺术家   西方现代艺术   中国当代   林风眠   中国油画  
描述: 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正如艺术家詹建俊所言,在改革开放之初自然形成两股潮流,"一方面是沿着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作横向的、在艺术观念与形态上的探索与拓展,另一方面是向西方传统写实
近代女画家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心理
作者: 林立荣   来源: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成与演变   女画家   刘海粟   女性艺术家   中国传统绘画   油画民族化   自我身份   独特面貌   美术史   中西艺术  
描述: 一、从青楼生涯到艺术殿堂——潘玉良不同寻常的身份形成与演变 在中国二十世纪初的美术史坐标中,潘玉良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名字。一方面,作为民国初年最早进行中西艺术合璧实践并确立了自己独特面貌的艺术家之一,潘玉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在近现代的出路、油画民族化的实践乃至东西方美术交流和美术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都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由于潘玉良特殊的生平经历和身份特征,她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美术史意义而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承担。因此,除了大量的关于潘玉良绘画艺术及雕塑艺术的研究文章之外,潘玉良及其艺术也引起了文学界和电影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文学著作及影视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潘玉良不但是一位具有典型特征和美术史意义的女性艺术家,更成为一种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思想、道德和观念等方面演变的文化符号。 潘玉良,原名陈玉清(一说陈秀清),又名张玉良,字世秀,189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岁丧父,两岁时又失去了唯一的姐姐。潘玉良天生倔犟,从小就显露出不服输、不怕苦的性格。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在玉良8岁那年终于也离她而去,临终前将她托付给玉良的舅舅,一个不务正业的瘾君子。
百年回眸志高垲——南艺美术学科办学历程纪要
作者: 丁涛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系   艺术教育   刘海粟   绘画作品   上海美专   美术学科   美术创作   中国画   油画   艺术学院  
描述: 100年,宇宙运变的瞬间。而对于肇始于1912年越时光至今的南京艺术学院却是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期耕耘于艺术教育园地,拓荒、播种、培育、收获,虽筚路蓝缕,而成果却是丰硕丰饶的。姑且不论其他,仅就美术而言,南艺师生(包括大批门出母校的画家、学者),多年来在与时俱进的办学实践中,披染时代光照的作品,若加以有机排列,则大抵可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笔者拟按时序分三个大的部分,简要梳理一下南艺前进的轨迹,冀望立以存照,有所裨益于艺术教育的继往开来。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