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要奥数还是要萝卜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撰稿·黄 祺   曾在日本短住,看到了好多新鲜事。   日本的幼儿园里,有一门课是专门教小朋友如何种菜,不是在开心网上种,而是在真正的菜园子里。老师带着一帮小朋友下地,穿统一的胶鞋,女小孩是粉红色的,男小孩是蓝色的。到了收获的季节,电视新闻里就会播出这样的镜头:小朋友们卖力地在菜园子里收菜,一个小姑娘捧着带了泥的萝卜,喘着气、愉快地对着镜头说“我很开心”之类的话。   作为一个短住的过客,只能从电视和大街上,窥探异国的稀奇,皮毛过眼后,反倒生出太多疑问,比如,这个紧邻的国家,据说深受中国影响,但他们的小朋友却以我们学奥数的热情,去种萝卜。在这个小朋友种萝卜的社会里,诺贝尔奖却层出不穷,光2008年就占了3个名额。   原本想,自己日语能力有限,读不了日文资料,可能永远难以解开这些鸡毛蒜皮的疑问。后来发现唐辛子的博客,这上面事无巨细地记录她自己的日本生活、她看到的日本社会和她的所思所想,都是点滴小事,却正好让我的疑问多多少少得到了解答。再看点击量,已经7位数,原来有这么多人,对于东洋的细枝末节如此感兴趣。复旦大学出版社整理了她的博文出版,书名叫《唐辛子IN日本》,副标题很长,叫“有关教育、饮食和男女”。   唐辛子非名人,12年前,她在上海的外资酒店里做管理,如果一直做下去,有可能变成“玫瑰”一样的女强人。有一天,她的妈妈和他的妈妈偶然认识,一路聊天。“我有个女儿在上海啊。”“我有个儿子在日本啊。”就像大家都可以想象到的场景,两位着急儿女婚事的妈妈,立即互通有无,搭桥姻缘。“高龄未嫁”的湖南姑娘,在无数通国际长途和一次见面以后,决定把自己远嫁日本,成为旅日家庭主妇。   从给女儿记成长日记开始,唐辛子爱上写字,所以,集子里很多的篇幅谈到日本从幼儿到小学生的教育。在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里,父母们的焦虑,往往转化为对子女前途的期待,因此,中国的父母,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关心子女教育的父母。日本也是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度,每年高考期间,超市里一种五角形的盒饭会应景发售,因为“五角”在日语里与“合格”谐音,家长们都要买来给孩子讨喜。不过,日本的孩子要到初中,才开始全力以赴地迎接考试,在这之前,日本教育对小孩的要求,是让他们学会生存、生活的能力和认识社会。   一篇文章里讲到日本小学布置的题目,是让小学生观察一条比较新的街道,和一条比较旧的街道上的窨井盖。读二年级的女儿发现,新街道的窨井盖上都有笑脸花纹,而旧街道的盖子上没有。通过去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小学生会知道,有笑脸花纹窨井盖的街道,修建于1980年代,因为1979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太阳之塔”是世博会标志。而旧街道修建的时间较早,当时日本经济落后,不注重窨井盖的装饰。   这样的知识有用吗?很早以前听过一个说法,把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丢到原始森林里,一定是日本孩子活得更长。我本来不相信,认为未免夸张。但看了日本小学生的生活,我倾向于认同——社会必然比原始森林更加充满风险,还有什么比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更加重要的呢?   除了教育,这本集子里还有一些文章介绍日本风俗和中日社会现象的比较,比如《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日本少女青春笑颜与成人节盛装》、《郭敬明“炫富”与日本艺人“炫贫”》、《中国式送礼与日本式送礼》。上海这地方,很多人“哈日”,上海电影节上,日本电影的票总是最先被抢完。日本料理店“和民”里,坐满了时尚的小姑娘,在日本,“和民”为居酒屋,也就是爷们下班后喝喝小酒的地方。虽然地理距离接近,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很可能远远不如欧美。造成这种陌生的原因,有历史的纠葛,也有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缺少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更多的细节。 ★ 《画眼》   吴冠中先生一生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嚼透黄连,历经苦难;风骨独立,高山仰止。他的逝世令人感到无比惋惜,他留下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可以造福后来者。文汇出版社把专栏“吴冠中画作诞生记”集结成书《画眼》,这是吴冠中书写自己画作诞生的一本书。走进《画眼》,看吴冠中所看,欣赏他优秀的画作,回味他艺术创造的激情与思想灵泉,领略他是怎样“推翻成见,探索新知”的。 《龙争虎斗》   罗伯特·陆德伦不仅以《伯恩的身份》名满全球,而且连续十多部作品名列全美年度文学类畅销总排行榜前十名,被誉为“当代国际惊悚小说之父”。他擅长描写暗潮汹涌的国际政治势力、冒险犯难的情报人员,以及出神入化的间谍行动,其严谨扎实的资料考据备受称道。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龙争虎斗》讲述两个男主人公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情报机构,肩负着各自的使命,千方百计攫取对方的军事情报。他们本是职业上的夙敌,却因同时遭到本国特工黑手的追杀,不得不暂时联手亡命天涯。这是一部包含谍战,反恐,历史悬疑以及政治揭黑等众多内容的佳作。 《中国企业家黑皮书》   百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官商结合的道路上徘徊。亦官亦商、钱权互动的明潮暗涌下,“政府越大,市场越小”乃注定的经济结局。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一颗从体制硬土中破壳的种子;而他们的经历、感悟、思想、观点,则是折射商业发展史的明镜。财经作家苏小和通过对12位顶尖企业家的终极拷问,深入挖掘了其事业、人生中的跌宕过往,揭露了其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本我世界。《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是一部中国企业家“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
古董市场经纪人呼之欲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撰稿·阿 蒙   11月5日,上海2010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开幕,借着世博会的东风,今年的收藏家与参与者比第一届多得多,而且北京、上海的拍卖公司都选择在这个时候摩拳擦掌地在上海办预展,所以上周的上海是收藏家的节日。   主题论坛上出现了一批海内外重量级的收藏家,他们通过发表演讲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刚刚冲进收藏界的富人提出了忠告,希望多从文化层面考量藏品,而不纯粹着眼于经济价值。专家当中出现了张五常和丁绍光,这个我觉得比较好笑,张五常,前几年大洋彼岸曝出新闻,说他在纽约开出的古董店里卖出假货,后来好像还打了官司,这些当地报纸上有篇幅很大的报道。丁绍光呢,曾经买过一批画,后来给专家验证,结果多半是赝品,看来丁绍光的眼光也不行。当然,这两位专家如果着重谈谈自己的教训,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为了捧场,北京和上海的收藏家拿出自己的藏品,联手搞了个《京沪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展品包括书画、瓷器、古玩、家具、杯角、文房、铜镜、印章等十余种品类、计400多件。第一天我就去看过,质量真是不错。经过历次浩劫,中国内地还能拿出如此精品,真让人感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是何等的顽强!   台湾收藏家曹仲英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收藏古董和艺术品既需高雅的“口味”,还要有眼光、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而内地很多暴发户收藏家缺的就是修养和知识。因此,必须有经纪人为他们掌眼。   经纪人的提法,在内地颇感新鲜,当代艺术有经纪人似乎习以为常,难道古董买卖也要有个中间人吗?其实这也是中国古董行业的行规,早在清末的老北京就形成了,而且运转得相当稔熟,有些包袱斋主,经过几年盘下来也成了老板啦。   上海陶瓷收藏家高阿申对我说,现在有不少企业家,有了钱后就想高雅一把,这不是坏事,但要想做一个“快乐的收藏家”,自己知识准备不足,拿了钱往里砸,往往吃药,他就看到有富人买了一房间的古董请他鉴定,结果全部都是假货。所以他认为建立一支诚信的收藏经纪人队伍刻不容缓。他还说:“老板玩藏家,自己不懂不要紧,可以指出收藏方向,交由收藏经纪人去办,同样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高阿申还认为,古董经纪人应该事先制定一个制度,有约束才能将此事做得长、做得好。比如可以经过考核,核准收藏经纪人并发证,如有违法行为,马上吊销执业证书。还有一个前提是,应该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来审定。   不少收藏家敏感地看到,2008年国内外艺术市场一片萧条,好多古董都卖不出价钱,但进入2009年后市场强力复苏,大批老板藏家怀揣着丰厚的游资相拥而入,古董收藏成了继房产、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项目。2009年内地6家大规模的拍卖行,总成交额近92亿。现在还出现了一些私募基金将某位画家的作品打包,或者将某类古董打包,折合成资产,拆细成数十股,让朋友圈内的人认购,“捂”一两年后出售,相信所获不少于股票。但如此操作,风险是明显的,套现也比较慢,那么经纪人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否则吃进假货,再发布虚假信息,或借用媒体的公信力来忽悠人,最终以假乱真地抛出获利,最终会伤害到市场的良性发展。 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全国预展      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槌,本次五周年秋拍荟萃了珍品佳作1400余件,涵盖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油画等多个种类的重量级拍品共150余件,重点推出清代“四僧”作品专题、“渡海三家”专场 、“海外重要私人收藏”专场和“王世襄藏炉”、“胡若思藏琴”两个重点专场。上海站精品展为巡展的第一站,将于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商城举行。随后还将在杭州新侨饭店、厦门谦记古美术馆分别举办两场巡展。
修鞋,画画都是为为民服务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任微音自传   沙皇的官廷画师教我画画      我191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幼时曾阅家谱,我家祖上是明代一位将军,有任务到昆明,以后就安家落户,传继后代。现在南京大石桥还颇多姓任的,就是我祖先的旁支了。   小时候,是在昆明第五小学念的书。这所小学条件很不错,师资、设备俱都完善。小学里图画老师教的是国画,记得上第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下雪天一个渔翁独坐孤舟,在江上钓鱼的情景。旁边题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诗。这是我最初接触绘画的印象,至今尚记得。   第五小学对待教学非常认真,后来才知道,云南的很多大人物,留外学生等都是这个小学出身的。   记忆中,老家的房子很大,从昆明东门的一条巷底进门,穿过多层曲折庭院,从后门出来,已经是昆明西边绿水河了,家里有很大的花园,是典型的中国式园林,亭台水榭,池塘假山一应俱全,有一棵老梅树,开花浪漫,初夏还能爬上去摘梅子。另外还有一部分房子,曾经租借给外国人。英国领事馆也借我们的房子。   家里曾利用另外一些空房子开了家新式蜡烛厂,有几十个工人。后来这工厂和房产到底如何着落了,我也不清楚,等我到上海后,老家的房子似乎就没有了。   我父亲名嗣昌,叔父叫嗣达,二人感情极好,张之洞办洋学堂那会,选派一部分开明学生去美国留学,我叔父报了名,成为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   叔父行程在即,父亲安慰叔父不用担心家庭,二老双亲由他赡养,要叔父安心学业,后来叔父考取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家乡创办了“富滇银行”,这是云南最早的新型经济机构。   我母亲去世很早,我已经记不清母亲的印象,有记忆的时候起,没有享受过母爱,心情一直很凄苦,至今我很羡慕我的子女,他(她)们都已成人,还有父亲、母亲可叫。   父亲娶了个继母,后来我和父亲包括继母一同搬到了上海。那时从云南到上海交通很不方便,必须绕道香港才能到达。   到了上海,父亲开了个商行,父亲年轻时原来在昆明曾做过好几个高级官员的幕僚,所以在省内也是知名人士,他还精研中医,是为了满足爱好,医术很高明,求诊的人很多,但为人看病是从不收费。   叔父留美时,同一位美国女士结了婚,她是纽约市警察局长的女儿,她成了我的婶母。   到上海没几年,父亲忽然得病去世了,跟着继母也谢世了,叔父抚养了我,美籍婶母对我也非常好,是她最早发现了我在绘画上的天分,从小就给我请了好几位外国老师教我绘画,有法国人、西班牙人,还有个俄国人。后来,我才听说,这个俄国画师原来是沙皇的宫廷画师,沙皇被推翻后流亡到中国。   那时我的家庭是所谓的买办家庭,条件很好,房子很大,叔父当时任美国华昌公司远东总经理,与上层阶级接触很频繁,孔祥熙、宋子文以及上海市长吴国桢等都是常客。犹太大业主克莱门太太(上海克莱门公寓的业主)跟我混得很熟。我中学是在著名的太仓中学念的。学校的教学严谨出名,我的中文底子就是那时打下的。    将抗日宣传画挂上南昌行营大门      中学毕业回到上海之后,我没有念高中,直接考取了专科学校——新华艺专。那时日本人已经发动了沈阳事变,国难开始,艺专毕业后,我又考取了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那时,日本侵略中国的沉痛长期地压在青年人的心头,上海抗日气氛很浓。在打浦桥的新华艺专和法政学院这两所学校中的抗日运动非常活跃,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把艺专炸成了平地。在艺专读书时,潘天寿、朱乐之、黄宾虹等著名的画家都曾经是我的老师。绘画研究所的主任朱屺瞻,从前是画油画的。   上海是十里洋场,租界里外侨很多,他们有的带来了名画,这使我有机会在各种展览会上和私人客厅看到了许多原作,大饱眼福。当时上海的文化水平可以说是远东最高的,上海还列为世界第七大都市,很多高级别的美术展览都在上海进行。   随着日寇侵华势焰的嚣张,国内抗日呼声日益高涨,1937年我毕业后离开上海到江西南昌农村参加劳动服务,不料“七七事变”暴发,全面抗战开始,不久,日军攻入上海。   在南昌市郊区农村,我画了一批画,受到了江西省政府的欢迎,报纸出了专刊,并在南昌青年会为我开万人展览会,这是我的第二次美术画展。第一次是小时婶母为我在家中开的家庭展览会。战争中的画展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画框,我想法用稻草扎编成油画框,效果也颇为别致。   当时从南昌到上海沿线都遭到了日机轰炸,交通陷入瘫痪。青年会中弹,画展被毁,我非常气愤,画了一幅很大的抗日宣传画,亲自攀高挂在南昌行营大门上,表示抗议。那时叔父来电告诉我全家即将移往美国,催我尽快赶回去。可交通线已完全断了,没法回去,于是我留在国内开始了流亡生活。   从南昌到桂林,桂林不久又吃紧,最后我来到了汉口,在那儿遇上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郑用之,他安排我在电影厂为电影画海报。有一天我在为高占非、白杨主演的《热血忠魂》一片画海报时,见其中有中国机械化部队作战时的情景。同事告诉我,这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我那时热血沸腾,就辞了电影厂的工作,毅然跑到湖南湘潭参加了机械化部队,成了部队的随军记者兼军报编辑。   这支原来是200师的机械化部队,后来扩编成第五军,当时的师长是杜聿明,副师长是戴安澜,司令部设在湖南湘潭。机械化部队中所有武器都是苏联支援中国的。      亲历昆仓关大战      机械化部队需要高等文化,因此在士兵中就有很多大学生、知识分子,一般军人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于是军队中还有一份军报,我担任编辑采访工作,接近过李宗仁、白崇禧、张茂奎、徐庭瑶、郑洞国等将领。   我在部队参加过两次抗击日军的战役。一次是反攻收复桂南昆仑关。日军攻打昆仑关是急于打通中国中部的交通线。昆仑关的陷落,使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最后在我们部队英勇反攻中收复了,这是抗战初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另一次是湖北战役,我军抵达时,日军已闻风退却了。   机械化部队中的活动也丰富多彩,戏剧、歌咏我都曾踊跃参加,在万人大会上独唱,又导演四幕抗日话剧《凤凰城》。后来我病了,非常思念我的家乡,我的妹妹没去美国,也流亡到昆明,我非常想念她。不久我退役回到昆明。   当时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除机关学院云集外,也集中了大量的文化人,西南联大、国立艺专等学府都搬到了昆明。我在家乡交上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罗隆基、闻一多、姚蓬子、舒舍予等人,还有诗人雷石榆,穆木天。   在家乡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在昆华师范、泸西中学教过书,并且还担任过西南联大的讲师,以后有个机会使我到了重庆。为了糊口,必须找个工作,不意仍旧回到军队工作,在重庆卫戍司令部以升一级任用,当上了中校指导员。同时我也在西南美专、国立艺专兼职讲课。   在重庆,我又在艺术界认识了张大千、吴一峰、徐悲鸿、吴作人、李可
杨冬白个展《绵延》于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   艺术中心   烟囱   雕塑   美术馆     艺术学院  
描述: 近日,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主办,大烟囱艺术中心支持的“绵延”——杨冬白个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孙鹏策划,共计展出杨冬白2018年的最新19组新作,作品门类涵盖雕塑、装置和摄影
家具,是另一层意义的雕塑
作者: 雨前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   艺术中心   烟囱   雕塑   美术馆     艺术学院  
描述: 在欧洲,家具常常被当作雕塑来设计,有些细节是非实用的,它的美学价值大于使用价值。这是古典主义精神在家具设计上的体现。现代主义泛滥之后,家具设计趋向实用与简洁,但这个传统并未被抛弃。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欧洲宫廷里,有些轻巧而精致的家具,比如圆桌或椅子是可以放在走廊里纯粹当作装饰品的。在一些家庭里,复古思潮正在回归,古典家具作为雕塑也罢,作为投资品也罢,都再次显示其非凡的价值,并给今天的建筑与家具设计提供极佳的范例。 近来年,上海这个大都会里的西洋家具也浮出水面,进入家庭或拍卖行,更多的则出现在人们的回忆中。上海大剧院画廊于日前举办的《19世纪欧洲古董家具艺术展》,就是这种思潮的反映。这批展品全部来自欧洲,就品位和艺术质量来讲,也许可令上海的观众感到惊讶,也许是从未有过这样的展览,也可能感到陌生。但是真正对西洋家具有所了解的观众是并不陌生的,或许还会勾起他们的一波思绪。 从上世纪初起,上海市民中就开始有人使用和收藏,但大都是Art Deco风格的家居实用物或仿制品,对血脉纯正的欧洲皇家古典样式的上乘之作,恐怕大部分还是很难接触到。只有极少数经常出国,并有幸成为欧美名门巨富座上宾或特别关注博物馆的人群才有可能有所涉猎。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