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粟】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修鞋,画画都是为为民服务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任微音自传 沙皇的官廷画师教我画画 我191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幼时曾阅家谱,我家祖上是明代一位将军,有任务到昆明,以后就安家落户,传继后代。现在南京大石桥还颇多姓任的,就是我祖先的旁支了。 小时候,是在昆明第五小学念的书。这所小学条件很不错,师资、设备俱都完善。小学里图画老师教的是国画,记得上第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下雪天一个渔翁独坐孤舟,在江上钓鱼的情景。旁边题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诗。这是我最初接触绘画的印象,至今尚记得。 第五小学对待教学非常认真,后来才知道,云南的很多大人物,留外学生等都是这个小学出身的。 记忆中,老家的房子很大,从昆明东门的一条巷底进门,穿过多层曲折庭院,从后门出来,已经是昆明西边绿水河了,家里有很大的花园,是典型的中国式园林,亭台水榭,池塘假山一应俱全,有一棵老梅树,开花浪漫,初夏还能爬上去摘梅子。另外还有一部分房子,曾经租借给外国人。英国领事馆也借我们的房子。 家里曾利用另外一些空房子开了家新式蜡烛厂,有几十个工人。后来这工厂和房产到底如何着落了,我也不清楚,等我到上海后,老家的房子似乎就没有了。 我父亲名嗣昌,叔父叫嗣达,二人感情极好,张之洞办洋学堂那会,选派一部分开明学生去美国留学,我叔父报了名,成为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 叔父行程在即,父亲安慰叔父不用担心家庭,二老双亲由他赡养,要叔父安心学业,后来叔父考取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家乡创办了“富滇银行”,这是云南最早的新型经济机构。 我母亲去世很早,我已经记不清母亲的印象,有记忆的时候起,没有享受过母爱,心情一直很凄苦,至今我很羡慕我的子女,他(她)们都已成人,还有父亲、母亲可叫。 父亲娶了个继母,后来我和父亲包括继母一同搬到了上海。那时从云南到上海交通很不方便,必须绕道香港才能到达。 到了上海,父亲开了个商行,父亲年轻时原来在昆明曾做过好几个高级官员的幕僚,所以在省内也是知名人士,他还精研中医,是为了满足爱好,医术很高明,求诊的人很多,但为人看病是从不收费。 叔父留美时,同一位美国女士结了婚,她是纽约市警察局长的女儿,她成了我的婶母。 到上海没几年,父亲忽然得病去世了,跟着继母也谢世了,叔父抚养了我,美籍婶母对我也非常好,是她最早发现了我在绘画上的天分,从小就给我请了好几位外国老师教我绘画,有法国人、西班牙人,还有个俄国人。后来,我才听说,这个俄国画师原来是沙皇的宫廷画师,沙皇被推翻后流亡到中国。 那时我的家庭是所谓的买办家庭,条件很好,房子很大,叔父当时任美国华昌公司远东总经理,与上层阶级接触很频繁,孔祥熙、宋子文以及上海市长吴国桢等都是常客。犹太大业主克莱门太太(上海克莱门公寓的业主)跟我混得很熟。我中学是在著名的太仓中学念的。学校的教学严谨出名,我的中文底子就是那时打下的。 将抗日宣传画挂上南昌行营大门 中学毕业回到上海之后,我没有念高中,直接考取了专科学校——新华艺专。那时日本人已经发动了沈阳事变,国难开始,艺专毕业后,我又考取了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那时,日本侵略中国的沉痛长期地压在青年人的心头,上海抗日气氛很浓。在打浦桥的新华艺专和法政学院这两所学校中的抗日运动非常活跃,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把艺专炸成了平地。在艺专读书时,潘天寿、朱乐之、黄宾虹等著名的画家都曾经是我的老师。绘画研究所的主任朱屺瞻,从前是画油画的。 上海是十里洋场,租界里外侨很多,他们有的带来了名画,这使我有机会在各种展览会上和私人客厅看到了许多原作,大饱眼福。当时上海的文化水平可以说是远东最高的,上海还列为世界第七大都市,很多高级别的美术展览都在上海进行。 随着日寇侵华势焰的嚣张,国内抗日呼声日益高涨,1937年我毕业后离开上海到江西南昌农村参加劳动服务,不料“七七事变”暴发,全面抗战开始,不久,日军攻入上海。 在南昌市郊区农村,我画了一批画,受到了江西省政府的欢迎,报纸出了专刊,并在南昌青年会为我开万人展览会,这是我的第二次美术画展。第一次是小时婶母为我在家中开的家庭展览会。战争中的画展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画框,我想法用稻草扎编成油画框,效果也颇为别致。 当时从南昌到上海沿线都遭到了日机轰炸,交通陷入瘫痪。青年会中弹,画展被毁,我非常气愤,画了一幅很大的抗日宣传画,亲自攀高挂在南昌行营大门上,表示抗议。那时叔父来电告诉我全家即将移往美国,催我尽快赶回去。可交通线已完全断了,没法回去,于是我留在国内开始了流亡生活。 从南昌到桂林,桂林不久又吃紧,最后我来到了汉口,在那儿遇上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郑用之,他安排我在电影厂为电影画海报。有一天我在为高占非、白杨主演的《热血忠魂》一片画海报时,见其中有中国机械化部队作战时的情景。同事告诉我,这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我那时热血沸腾,就辞了电影厂的工作,毅然跑到湖南湘潭参加了机械化部队,成了部队的随军记者兼军报编辑。 这支原来是200师的机械化部队,后来扩编成第五军,当时的师长是杜聿明,副师长是戴安澜,司令部设在湖南湘潭。机械化部队中所有武器都是苏联支援中国的。 亲历昆仓关大战 机械化部队需要高等文化,因此在士兵中就有很多大学生、知识分子,一般军人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于是军队中还有一份军报,我担任编辑采访工作,接近过李宗仁、白崇禧、张茂奎、徐庭瑶、郑洞国等将领。 我在部队参加过两次抗击日军的战役。一次是反攻收复桂南昆仑关。日军攻打昆仑关是急于打通中国中部的交通线。昆仑关的陷落,使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最后在我们部队英勇反攻中收复了,这是抗战初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另一次是湖北战役,我军抵达时,日军已闻风退却了。 机械化部队中的活动也丰富多彩,戏剧、歌咏我都曾踊跃参加,在万人大会上独唱,又导演四幕抗日话剧《凤凰城》。后来我病了,非常思念我的家乡,我的妹妹没去美国,也流亡到昆明,我非常想念她。不久我退役回到昆明。 当时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除机关学院云集外,也集中了大量的文化人,西南联大、国立艺专等学府都搬到了昆明。我在家乡交上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罗隆基、闻一多、姚蓬子、舒舍予等人,还有诗人雷石榆,穆木天。 在家乡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在昆华师范、泸西中学教过书,并且还担任过西南联大的讲师,以后有个机会使我到了重庆。为了糊口,必须找个工作,不意仍旧回到军队工作,在重庆卫戍司令部以升一级任用,当上了中校指导员。同时我也在西南美专、国立艺专兼职讲课。 在重庆,我又在艺术界认识了张大千、吴一峰、徐悲鸿、吴作人、李可
-
刘海粟:巴黎圣心院
-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黎
刘海粟
美术教育
1931年
1937年
作者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
常务委员会
-
描述:
作者简介:刘海粟,1896年生于江苏。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上海国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任华东艺专校长。历任南京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
新作推介 方鹤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布面油画
版画系
柏树果
北京音乐厅
艺术才能
刘海粟美术馆
超现实主义
中央美院
中国油画
Exhibition
-
描述:
方鹤简历|Resume1971年,生于贵州。2007年,方鹤个展,北京世纪翰墨画廊,北京。2010年,方鹤个展——当鸟沉睡之时,北京世纪翰墨画廊,北京。个展|Solo Exhibition群展
-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 刘海粟
-
作者:
王骁编
来源: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刘海粟(1896~1994)
油画
艺术评论
-
描述:
亲历者的文字和作品。王骁主编的《刘海粟》以西画家刘海粟为专题进行论述,分为“大事记”、“文献”、“作品”三部分。
-
水与彩的魅力陈述:毛得墚画作印象
-
作者:
穆奕
来源:
今日辽宁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陈述
辽宁省
印象
美术创作
东港市
中国美术馆
画作
-
描述:
毛得墚画国画,也画油画,成其大名的是水彩画.作为漂洋过海而来的画种,水彩画奇妙地与中国画有着密切关联,两者不可或缺的材料都是水.不同的是后者系水与墨的搭配,前者属水与彩的融合.在毛得墚的水彩画作里,并看不见水,尽管这画是由水来承托着色彩,挥洒着色彩,使色彩勾勒出种种形象,渲染出种种意象.
-
德艺双馨的画坛常青树——我的恩师冯一鸣先生
-
作者:
梅一
来源:
上海艺术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刘海粟
常青树
画展
苏浙沪
创作
中国画
作品
画坛
美术馆
-
描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恩师冯一鸣先生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一生著作无限,既致力于中国画、油画的创作与探索,又钟情于雕塑与壁画的筹度与实践。冯老对国画传统既有厚实的功底,又锐于创新,画风洒脱、厚重,独具一格。特别喜好描绘大型走兽,在
-
西体中用:从刘海粟"泼彩"语言谈起
-
作者:
于洋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国画
民族化
油画
-
描述:
.但不论何种指向,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如何创造出一种适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艺术文化形式.在早期的艺术家中.刘海粟无疑为中西绘画形式与艺术思维的"改造"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及巨大的贡献.
-
试论燕鸣及其绘画
-
作者:
柯文辉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院体
国画
教学方式
水彩
李可染
绘画
作品
评论家
学人
-
描述:
生于1869年的李铁夫和1911年在东京完成学业的李叔同,以及1907年考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的李毅士,是学习西画的前驱。当时留学生少,三李都是教育家,叔同1918年出家,其画捐赠北平美专露天放置遇雪烂掉,仅日本台湾各存一件油画。毅士抗战中死于桂林,皆桃李满园,作品不多,有"千古文章未尽才"(夏完淳句)之憾。五四后成名的第一代画家没有前辈拦路,大多以其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