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面塑
作者: 黄在新   来源: 中国美术教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学实践   糯米粉   雕塑制作   教学计划   民间工艺   城市中学   辅助工具   绕道而行   面塑   美术教学大纲  
描述: 我想到了平时常见到的捏面人,用面塑的手法可以解决雕塑中的取材困难。于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面塑,又称“面人”,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塑像,是我国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我在教学中采用面粉来制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到材料。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纳米ZrO2—Al2O3复合粉末注浆成型与烧结行为研究
作者: 张宗涛   方敏   杨晓玲   胡黎明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结   ZrO_2   Al_2O_3   纳米粉末   注浆成型  
描述: %;浆料呈微弱触变性:生坯具有较低相对密度,仅为理论值的35.5%;少量Al_2O_3(5~10vol%)促进复合材料的烧结,但也伴随着Al_2O_3晶粒异常长大。上述现象归因于纳米粉末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粉末表面吸附大量紧吸附水不能被石膏模所排除,而粉末巨大的表面能促进了烧结过程中的质点扩散。
我的拿手菜——五彩珍珠汤
作者: 郭德新   来源: 饮食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糯米粉   五彩珍珠汤   菜谱   制作方法   菜肴  
描述: 原料: 糯米粉75克,黑糯米粉75克,银耳25克,菠萝25克,红樱桃25克,绿樱桃25克。 馅料: 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将白、黑两种糯米粉分别用清
纳米ZrO2粉末的悬浮流变特性与注浆成型研究
作者: 方敏   张宗涛   来源: 无机材料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ZrO_2   纳米粉末   流变   悬浮   注浆成型  
描述: 本文研究了纳米级ZrO2粉末的悬浮流变特性与注浆成型,成果表面纳米粉末具有不同于亚微米粉末的特性:纳米粉末悬浮性良好,但料浆呈触变性;具有低的最高含固量55wt%,低的生坯密度36.4%,高的烧结
面贴——娃娃吃西瓜
作者: 董英君   霍建温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存   色彩   效果   米粉   方便   造型   浮雕   混合   西瓜   新品  
描述: 麵貼是麵塑的一個新品種,係把麵塑製品貼在硬紙板或其他硬質襯物上,可以作為陳列擺設也可以掛在牆上。它的特點是色彩光艷,造型隨意,製作方便,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保存時間長。
青团
作者: 梁萍   来源: 苏州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麦草   糯米粉   知识盲点   佛耳草   饮食文化   制作   汁液   收获   南瓜   苏州  
描述: 喜爱粘食,是近几年的事。青团因是用绿色植物的汁液和着糯米粉制成,里面裹进豆沙馅,上笼蒸熟了之后,呈半圆形,抹上点麻油,就真正如碧玉翡翠,玲珑可爱了。
精妙的中国女性妆饰文化(二) 面妆: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 陈长春   来源: 神州民俗(通俗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妇女   化妆品   女性妆饰   胭脂   女子   米粉   民俗   武则天   雍容华贵   制作工艺  
描述: 人生有一种无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离镜花离树。对于大多数女人而言,"美人迟暮"是与"英雄末路"一样悲情的。自然万物皆有生老病死的发展变化,往往于稚嫩之际,钟灵秀毓、玲珑可爱,随着岁月的消磨,饱经风雨,斑驳衰败甚至消逝,自然令人唏嘘。所以,世上女子,对美颜的执着可谓"前赴后继",与自然规律作斗争,只为在青春年华里尽情绽放美丽。
九江记忆 工艺繁复的涌泉竹雕
作者: 桂孝树   来源: 神州民俗(通俗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妇女   化妆品   女性妆饰   胭脂   女子   米粉   民俗   武则天   雍容华贵   制作工艺  
描述: 涌泉竹雕历史悠久,已有220多年历史。竹雕制作工艺复杂,雕刻技法独特,有平面雕、镂空雕、圆雕、浮雕、线雕等。根据竹子竖线纤维、外青里脆等特点,还有纹路雕、关节雕等手法,用刀讲究,技艺难度大。作品形状因竹而异,以形造形,尤以奇、特、怪者为上品。定型后的作品根据不同形状,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十二生肖、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不同的图案。
心太软(糯米红枣)
作者: 黄静   来源: 食品与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干红枣   糯米粉   三萜类化合物   枣树   褐红色   大枣   牵牛   枣核   名词   蒋捷  
描述: 著名词人蒋捷在描写秋天清晨景色时写到:"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当你发现枣树已结出了颗颗褐红色的大枣时,秋意真的渐浓了。
元宵节话元宵
作者: 高国春   来源: 国土绿化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糯米粉   核桃仁   中华民族传统   汤团   传统节日   辛亥革命后   元宵节   桂花香   花生馅  
描述: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五彩缤纷的花灯,而吉祥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如环无端没有尽头。关于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悦,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古月望,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每年这天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便流传至今。不过,史料记载又有另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协力平息了吕后家族的叛乱,因清除诸吕的日子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百姓同乐。在当时,夜又称宵,正月称为元月,于是,刘恒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当这天,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汤团,寓意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这种带馅的汤团,初时称“汤团子”,后被人们改称“元宵”,一直沿用。明代元宵的制作非常讲究,《明宫史》中就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