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文化意义的再认识
作者: 任云英   田勇   武真   来源: 规划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参与   城市空间文化:城市空间品位   城市雕塑   城市空间环境  
描述: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艺术品,对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品位和提高人们的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雕塑必须根植于城市环境中才具有生命和活力,特定的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背景赋予城市雕塑以个性特征;同时具有生命活力和个性特征的城市雕塑使城市空间富于文化意义的表现力.城市雕塑以人为主体,体现“人@环境@雕塑”的空间理念.实现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结合机制,有助于城市空间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是实现城市空间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
极少主义的雕塑训练
作者: 姜晓梅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   伊丽莎白   空间环境   赫伯特·里德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具象艺术   教学训练   极少主义   现代雕塑  
描述: 鲁美雕塑系的传统具象教学是训练学生具有用粘土塑造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塑造的对象通常是以人为主。因为人是自然中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 近二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当代西方艺术以注重观念为本。具象艺术发展到八、九十年代成为艺术的主流。只不过这种具象艺术从理想和媒介、语言都与传统的具象不同罢了。它们更多以观念为骨架。 为适应当代艺术发展和变化,雕塑系在教学设课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一年级到三年级仍然强化传统具象雕塑的训练。从四年级开始,加强非具象教学训练,使学生从摹拟自然向创造自然过渡。在教学上,首先要找到具象到意象的切入点。从某些方面来说,具象雕塑的基本造型规律与非具象雕塑有一定的关联。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等这些中间带艺术家,他们的非具象雕塑也是从自然中提取抽象因素。表现生命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属于”生命的意象”范畴。(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史》)。雕塑教学从摹拟自然到提取自然中的抽象元素至最后的观念介入。这个学习过程也是符合现代雕塑发展规律的。 瑞典原雕塑家协会主席伊丽莎白是我系聘请的第一名外籍教师;她正好经历了西方六十年代极少主义的”简洁即繁复“的艺术观念盛行时期而且她四十多年的时间都在从事极少主义石雕的艺术...
走向毁灭的雕塑形式创新
作者: 何力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观设计   空间环境   当代中国   城市规划师   创作设计   城市设计   雕塑家   城市雕塑   李大钊   注意因素  
描述: 在当代雕塑的创作中,创新已成为雕塑作品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越来越被人所推崇,它甚至已被推到一种异乎寻常的高度,似乎成了一切的标准。雕塑家们为了获得创新形式,在反传统的旗帜下,费尽心机,拼命地搜寻形式创新,以至于怪招百出,越演越烈。有的甚至抛弃人类的基本需要,将假的丑的统统搬出来,重新包装视为一种新艺术,并以革命和前卫面目出现,以切入当代国际文化的口号,以至于使众多雕塑家感到茫然。对什么是雕塑形式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乃至雕塑是什么
亨利·摩尔雕塑展布展的启示
作者: 裴建国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亨利·摩尔   空间环境   雕塑作品   艺术作品   现代艺术   中国民众   艺术魅力   中国美术   美术馆  
描述: 在北京举办的亨利·摩尔雕塑展是历年来规格最高的外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作品展之一。这个展览分为室外展场和室内展场两部分。在室外,摩尔的12件大型雕塑作品布置在北海公园,在龙亭白塔、假山素水之间涌进现代艺术大师异国情调的作品,确实给中国民众不小的惊异。早在十多年前,美术理论界就有人研究比较著名的摩尔空洞和中国的太湖石的关系,现在,摩尔雕塑来了,来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来到人们看惯太湖石的地方,直接和广大的中国民众进行交流。在室内,中国美术馆的三个主厅,陈列了亨利·摩尔的大大小小一百多件作品。为了以更好的空间环境展示这位国际著名的雕塑大师的作品,中国美术馆对展厅的布局结构做出了调整,英国方面从其本土带来特制的涂料,并对展厅进行了简洁地装修。
出版讯息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示空间   设计方法   乡土建筑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构思   公共空间环境   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民居   文化意味   城市景观环境  
描述: ●《环境艺术设计图集》张林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有56幅彩图,大部分是黑白线描效果图,内容包括:“阳光四季厅、公共空间环境、办公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居住空间、城市景观环境及雕塑”等。书中选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设计构思、设计方法、美学特性等进行综合论述。可供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读者参考。 ●《中国乡土建筑》丛书 萧加主编、摄影 丛书共分5册,比较完整地收录了陕西、山西、北京、安徽、福建、湘西、贵州、浙江、西藏、云南等地的经典乡土建筑的彩色图片和王鲁湘撰写的“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中国民居的文化意味”等文字。读者可以通过该书的图文了
温馨生活从床开始
作者: 田地   来源: 中国房地信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文艺复兴   重要位置   空间环境   简洁实用   艺术美感   中国古代   卧室   造型雕塑   床饰   装饰  
描述: 在卧室中,床被人们十分重视地呈现于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床被造得高高大大,造型雕塑精美,挂有绵丝布帐,有架子床之美称。 如今,卧室的空间环境大有发展。架子床虽被淘汰了,但以床为中心来创造卧室的温馨,却是不能缺少的。装饰床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举几例如下:
窗外的风景与自己的房间:关于陈文骥的油画创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生活用品   个人话语   静物   空间环境   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   现代主义   城乡结合部   作品   油画创作  
描述: 中国当代绘画创作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彷徨之后,已愈来愈趋向于人的内心层面和注重人的存在本质。有些画家把笔触指涉现实生活时,已不仅仅满足对生存状态的简单表现,而是有意识地穿透生活的表象,敏感于时代变迁所造成的个人心理感应,以个人化的体验方式表达创作主体对存在境域和状态的思索与追问。这种感觉与其存在的经验和环境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与理性相复合的个人话语世界,陈文骥的这个世界便是一系列的“静物体”,不管他的“静物”是以往“自己房间”里的物件,还是他近期隔窗而望的“室外风景”。 就整个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油画创作而言,很难找到可以容纳陈文骥“个人话语”的准确位置。有评论家说,陈文骥属于前卫艺术家,如果说“前卫”意味着对传统艺术格局的离经叛道,这是相对的,但同时又是空泛的。倘若前卫即指“’85美术思潮”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所谓后现代主义,那陈文骥显得有些边缘。相反,陈文骥的创作意识中有着很内在化了的古典人文情结,其作品具有一种复古与还原的意味,返还到创作之初─—创作与生存的本原关系之中。与现代主义相比,陈文骥显得相当人文化,始终对终极关怀存有理想的期待;与后现代主义相较,他排斥商业化和文化时尚的诱惑,拒绝无意义的创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