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元龙泉窑青釉褐彩连座梅瓶
作者: 利国显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龙泉青瓷   磁州窑   青釉   制瓷工艺   产品规模   装饰技法   褐彩   梅瓶   古代陶瓷   颜色釉  
描述: 元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十余年,但在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成熟青花、釉里红以及高温颜色釉瓷等新的品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以北方磁州窑、南方龙泉窑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作者: 毛晓沪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国   近代   磁州窑   中国北方   彭城   装饰   绘画   瓷业   瓷器   凌云  
描述: 低温彩 长期以来,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人们通常习惯把彩绘颜料与彩绘技法混为一谈,演绎出古彩、洋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同治彩、浅绛彩、新彩和广彩等名词。有人把它们解释成是使用不同的材料,也有人把它们解释成是采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致使许多初学者一头雾水,难以区分,就是行家里手有时也难以辨别。 比如粉彩和珐琅彩,传统解释,粉彩有粉质感,用一种不透明的彩绘颜料;珐琅彩使用的是“料彩”,有玉质感,呈半透明状。又有人提出,通过科技检测来确定。如果颜料中含铅就是粉彩,含硼就是珐琅彩。但是,负责科技检测的技术人员告诉他们,如果采用当代XRF荧光光谱无损检测,只能测铅,不能测硼,因为硼的原子系数是5,仪器只能测出系数在11以后的元素。 在清官档案和史籍中并没有“粉彩”和“珐琅彩”等名词,只有“洋彩”、“画珐琅”和“五彩珐琅”之说。“画珐琅”原本是从法国引进的一种新的彩绘工艺。国人最早见到的是康熙朝的铜胎画珐琅器,它有别于元代以来的传统掐丝珐琅器。其后又出现了料胎(玻璃)画珐琅、瓷胎画珐琅和紫砂胎画珐琅等工艺品。据笔者考证,画珐琅瓷器并不是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全部出自宫廷造办处宫廷画家之手,而是在乾隆初期,就已经开始让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了。
流传海外的磁州窑枕
作者: 董健丽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磁州窑   虎形枕   城镇地区   釉下彩   河北省磁县   化妆土   黄河流域   装饰题材   黑白对比  
描述: 磁州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窑,其烧造年代始于公元十世纪,一直持续至今。其窑址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及邯郸鼓城镇地区为中心。磁州窑继承了唐代釉下彩绘工艺
古陶瓷中猴的形象
作者: 龙霄飞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堆塑罐   撇口   白釉   磁州窑白地黑花   黄釉   褐彩   博物馆藏   装饰手法   小猴   青花釉里红  
描述: 猴子性灵而讨人喜欢,自古就与人类亲近,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把这种喜爱展现在日常使用的各种器物和陈设中。在历代的古陶瓷器物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猴”的形象。古陶瓷器物上首先出现“猴”的形象还是在陶器上。陶器的烧造历史要大大早于瓷器,且由于陶器的烧造易于瓷器,因而在装饰上也较瓷器为成熟,各类装饰手法和纹样较早出现在陶器上也就不难理解了。陶器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毕竟较为单一和粗简,而瓷器出现以后,其丰富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法对于猴子形象的表现提供
集宁路古城发掘集市窖藏几千件瓷器囊括元代九大名窑
作者: 陈永志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釉   磁州窑系   集宁路   景德镇窑   高足碗   吉州窑   定窑   豆青釉   甜白   耀州窑  
描述: 中原及南方九大窑系的几千件瓷器同出一城,质量上乘,应属外销瓷器。定窑系的"甜白"釉印花盘、钧窑系的天青、月白带斑釉盂、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盆、耀州窑系的姜黄釉刻花碗、龙泉窑系的豆青釉碗、建窑系的油滴盘、盏,吉州窑系的"木叶"釉碗、景德镇窑系的青花龙纹高足碗等精品瓷器层出不穷,达数百件之多。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