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日期:2012.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毛晓沪 

【刊名】文物天地

【关键词】 民国 近代 磁州窑 中国北方 彭城 装饰 绘画 瓷业 瓷器 凌云

【摘要】低温彩 长期以来,在传统标形学鉴定中,人们通常习惯把彩绘颜料与彩绘技法混为一谈,演绎出古彩、洋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同治彩、浅绛彩、新彩和广彩等名词。有人把它们解释成是使用不同的材料,也有人把它们解释成是采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致使许多初学者一头雾水,难以区分,就是行家里手有时也难以辨别。 比如粉彩和珐琅彩,传统解释,粉彩有粉质感,用一种不透明的彩绘颜料;珐琅彩使用的是“料彩”,有玉质感,呈半透明状。又有人提出,通过科技检测来确定。如果颜料中含铅就是粉彩,含硼就是珐琅彩。但是,负责科技检测的技术人员告诉他们,如果采用当代XRF荧光光谱无损检测,只能测铅,不能测硼,因为硼的原子系数是5,仪器只能测出系数在11以后的元素。 在清官档案和史籍中并没有“粉彩”和“珐琅彩”等名词,只有“洋彩”、“画珐琅”和“五彩珐琅”之说。“画珐琅”原本是从法国引进的一种新的彩绘工艺。国人最早见到的是康熙朝的铜胎画珐琅器,它有别于元代以来的传统掐丝珐琅器。其后又出现了料胎(玻璃)画珐琅、瓷胎画珐琅和紫砂胎画珐琅等工艺品。据笔者考证,画珐琅瓷器并不是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样,全部出自宫廷造办处宫廷画家之手,而是在乾隆初期,就已经开始让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了。

【年份】2012

【期号】第1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