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观念性和波普化:199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作者: 朱其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观念性   前卫性   真正意义   语言形式   绘画性   波普艺术   女性主义   现代雕塑   观念艺术  
描述: 中国雕塑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了一种真正意义的现代性观念和后现代形式,这就是将雕塑置于国际艺术的范畴和全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这一改变使中国雕塑真正具有了一种当代性和前卫性,或者说,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雕塑。
论宋代雕塑的绘画性
作者: 王波   来源: 广东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思成   山水画   宋代   生活场景   风俗画   雕塑史   艺术语言   鸟兽   画风   绘画性  
描述: 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雕塑史》中指出:"宋代雕塑亦有唐风,其像略如前述。但其布局,率多加以山水、树木、鸟兽,加以画风,是前代所少有,然以画风加以雕塑,以材料论似不相宜也。"宋代雕塑的布局多有画风,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梁先生虽认为不能以材料论,但是他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从而留下一个悬念。
影像之后的架上绘画
作者: 管郁达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   数码影像   工作方法   艺术家   新媒体   艺术形式   架上绘画艺术   绘画性   艺术民主   中国当代艺术  
描述: 2005年7月,画家刘小东在重庆奉节县以三峡夔门为背景,开始创作他的巨幅油画《温床》,11名三峡库区的拆迁民工成为他写生的模特。他们坐在酷热天台的床垫上打牌,身后那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即将消逝,沉入水底。与此同时,画家光着上身,赤足站在大幅画布前奋力挥毫。在完成三峡部分的创作后,刘小东来到
值得关注的中国画前景探讨
作者: 舒士俊   来源: 当代中国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合时宜   艺术性   中国画家   城市化   吴冠中   绘画性   近现代   前景探讨   国画作品   传统文人画  
描述: 吴冠中先生因何不合时宜前些年兴盛的书画热,已经形成了一大片的中国画生态人群。若是将中国的油画家和国画家喻为两户人家,从人数来说国画家绝对是"大户人家"。但"大户人家"卖
评论家点评
作者: 贾方舟   易英   刘骁纯   水天中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艺术境界   生命状态   布面   中国艺术   抽象表现主义   作品   评论家   绘画性   油画  
描述: 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面对明镜的作品时,我们立刻会有的反应是“抽象”。但稍加深入地看下去,又会有似是而非的形象呈现在你面前。我们一般会把这样的造型特点归类为“意象性”,把这样的表现手法称之为“表现主义”或“抽象表现主义”。但我以为,这样的描述还不能完全表达我对明镜艺术的主要感受。我在明镜的画上更多地看到的是音乐,是音乐的氛围和音乐诸元素的视觉转换。因此,
具象的表达方式和现实虚拟境界——姜中立《凝固》系列油画解读
作者: 邓平祥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油画艺术   虚拟   凝固   中立   具象艺术   具象绘画   作品   绘画性   形式法则  
描述: 姜中立是以"具象绘画"为自己的表达形式的。因此要理解他的作品,首先要对"具象绘画"作一个简略的理论界说。近些年国内美术界针对"非绘画"思潮的出现,具象绘画的概念日渐凸显。但是深入地分析这个概念时却又发现它是很模糊不清的,从方法上讲它几乎包括绘画从再现到表现的所有形式(亦即杜尚之前的绘画方法);从艺术形态上讲它又似乎成为与抽象艺术对应的所有绘画风格的统称。这样一来具象绘画概念的外延就不能确定了。
明镜的绘画性
作者: 易英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表现   艺术家   印象派   再现   现代主义   表现主义   表现自我   图像   笔触   绘画性  
描述: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他的作品坦露心灵,但这些艺术家必须是热爱形式的艺术家,明镜可能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提到形式,总是容易想到早期现代主义的艺术,从印象派到巴黎画派,那种形式上的创造和自我表现的独自至今令人神往。从什么时候开始绘画性变得不再重要,图像、符号、照片的搬用成为绘画的主流,当然更
5年——关于“南方的风景”
作者: 苏旅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选择   生活   风景资源   亚热带   生存状态   广西   作品   绘画性   哲学  
描述: 在今天这个喧嚣的时代,"南方的风景"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她太安静、太散漫、太文气了,以至当我们沉溺在当代艺术疯狂的舞蹈中时,她就像舞厅窗外那些自在的树和草一样不引人注目。的确,广西的一些画家们选择了"风景"这一母题,既没有国家主义装腔作势的雄伟旋律,又没有"愤青"式反叛体制的慷慨激昂,更和当下已经成为金钱主角的流氓画风扯不上边儿。从作品上看,也没有什么深沉的救世哲学或者惊世骇俗的现代图式,有的只是画家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他们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绘画性。然而这两点,我认为正是绘画得以存在和传承的根本,应该也是"南方的风景"的画家们乐此不疲的理由。
简说王一伟
作者: 王琨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学   主流模式   收藏   艺术家   时尚   馆长   作品   人物形象   绘画性   美术馆  
描述: 王一伟的这批小画有三十多幅,准备和她的两个同学搞联展。布展时正巧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到访,一圈看过后决定收藏王一伟的一幅画:《三个人的日子》。她说将这幅画挂到自己的卧室里,这很出乎意料,(在她的访问中还是第一次)对王一伟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展览还未开幕,作品就被收藏,而且是见多识广的著名美术馆馆长,这也印证了这些小画所具有的特点和独到魅力。
跟人学变老猫
作者: 杜志刚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居室装饰   现代社会   视觉   马琳   当代性   抽象艺术   中国   庸俗化   思想影响   绘画性  
描述: 一前几天,去看一个在校学生的绘画展。一趟"幼稚可爱"地看下来,哗然,眼前一亮,有点儿意思,一点儿不再"幼稚",画里画外,有形有味,十分妥当,定定神,再看,席勒,席勒,还是席勒!这个席勒真的厉害,神了,太有效了,太跨越时空了,谁学谁成。在中国,风格就是这样练成的,所谓大艺术家多是策略地穿着人家的鞋子"涨"大的,有的穿了二三十年,竟然误以为是自己的鞋子,至今还骄傲的四处显摆的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