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画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35 条
-
谈奥德·诺德姆绘画风格的渊源
-
作者:
薛小芬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现实
绘画风格
艺术理念
绘画实践
奥德
伦勃朗
绘画传统
画中
诺德
卡拉瓦乔
-
描述:
挪威当代写实大师奥德·诺德姆的油画具有鲜明的古典写实主义特色。他始终捍卫着古典主义的绘画传统,并用精湛的技术和独到思想征服了世界。一、奥德的经历奥德·诺德姆是当代挪威著名的画家。他1944年出生于瑞士,“二战”后随父母回到家乡挪威。奥德是其母婚外情的私生子,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破裂影响着童年的奥德,这些
-
艺术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之路
-
作者:
王建军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市场化
油画民族化
艺术主体性
中国油画传统
-
描述:
作为舶来品的油画艺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血脉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油画民族化、中国油画传统以及艺术市场化等三个当今中国油画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中国油画的艺术范畴和生存状态.在艺术市场化的今天,油画拍卖行为已经从消费鉴赏行为向市场投资行为转变,本文结合中国油画作为外来门类艺术的特殊状况以及艺术市场化的新形势,探讨中国油画在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艺术主体性的完整以及中国油画艺术自由之路何在的问题.
-
中国特色 世界语言:品析韩瑞和他的重彩写意
-
作者:
郭怡孮
来源:
黄河之声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思训
佛教壁画
工笔重彩画
墨分五色
张彦远
绘画传统
周昉
写意画
张萱
展子虔
-
描述:
从远古岩彩画到汉墓帛画壁画,隋唐以降,以展子虔、李思训、张萱、周昉等为代表的"唐画"、"佛教壁画"等工笔重彩画以她那客观通俗而又原始的审美特性,一直是中国画坛的主流画风,也应是中国画最原始最古老的绘画传统;由盛唐王维、张彦远共同创建的"水墨最为上","墨分五色"的水墨"渲淡"文人画样式的
-
御花园的井亭和井
-
作者:
茹竞华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迹
井亭
横木
滑车
八角形
御花园
亭子
故宫
清宫
芥子园画传
-
描述:
故宫御花园内,在富丽堂皇的千秋亭、万春亭南,各有一座玲珑小巧的亭子。这一双亭子与其它亭子不同,顶上无尖,是平的。走近一看亭内各有一口井,亭子就是专为这井建的。西面的那一座,顶上还留有两根横木架着一个滑车,这是清宫留下的打水遗迹。
-
文人画传统中的工笔因素
-
作者:
麻元彬
来源: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中国文化
工笔画
文人画传统
审美情趣
宋元文人画
中国绘画
人生理想
墨戏画
中国文人
-
描述: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种文化和它诸多艺术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继承,必需从它广阔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寻找答案,从艺术家的生命哲学、人生理想、价值判断取向以及审美趣味研究中去寻求答案。中国绘画,一开始都是为了表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而后,在具体的画体、画题、画风中表现出它的特殊性所在。 “天下有道而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和“内圣外王”等等,作为最初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并希望在短暂的生命岁月中,使
-
芥子园再探:〔李渔〕
-
作者:
沈新林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光十一年
十七年
历史名园
牡丹
古籍出版
袖珍本
李渔
芥子园画传
文化中心
再探
-
描述:
芥子园不同于其它历史名园的特色是它的内涵比较复杂,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从李渔草创到辞别芥子园的数年间,芥子园首先是李渔一家数十口人的寓所,这是李渔营构芥子园最直接的动机;其次,园中亭台楼阁,泉石花草点缀其间,玲珑幽雅,诗意盎然,别具风彩,与金陵名园煦园、瞻
-
芥子园再探
-
作者:
沈新林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光十一年
十七年
历史名园
牡丹
古籍出版
袖珍本
李渔
芥子园画传
文化中心
再探
-
描述:
芥子园不同于其它历史名园的特色是它的内涵比较复杂,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从李渔草创到辞别芥子园的数年间,芥子园首先是李渔一家数十口人的寓所,这是李渔营构芥子园最直接的动机;其次,园中亭台楼阁,泉石花草点缀其间,玲珑幽雅,诗意盎然,别具风彩,与金陵名园煦园、瞻
-
初创之功——藤岛武二对中国近现代油画的影响
-
作者:
冯旭
陈磊
来源:
中国美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藤岛武二
中国生徒
油画传承
-
描述:
留日艺术家的“速成”性质,让他们最先归国传授所学到的油画知识,成为中国首支大规模留学归国开展油画教育的队伍。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留学肩负着在艺术上睁眼看世界的使命。通过在日本间接学习到西方的油画传统,这种传统的传承更具有了去芜存菁的意识。在向藤岛武二学习油画过程中,他们追寻着另一条油画之路。不论具体的艺术观念先进与否,这些留日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却学到了藤岛扎实严谨的精神。因中日两国文化基因的相似性,加上藤岛武二对这些文化基因的运用,中国留日学习油画的先驱也如藤岛一般,探寻中西绘画之间的关联性。
-
“善彩馀韵—— 胡善馀艺术大展”前言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日至
历史过程
馀韵
绘画传统
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
胡善
油画创作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展览名称:善彩馀韵——胡善馀艺术展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14年11月20日至11月26日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8号、9号厅展品数量:200余件在西方油画引入中国近三百
-
艺途无尘——杜仲油画创作之路
-
作者:
薛平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作品
油画艺术
艺术理想
无尘
活着
绘画传统
表现主义
油画创作
艺术学校
中国油画
-
描述:
杜仲,1956年出生于合肥,祖辈是当地的大家族。年幼时,举国经济困难,人民公社食堂大锅锅底沉淀下来的稠稀饭让幼小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也许正因为从小就接近过死亡,理解过活着的不易,杜仲非常的乐观、感恩和勤勉,执着地追求着他心底的艺术理想,始终不渝。1976年进入安徽艺术学校(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至今,杜仲从事架上油画四十年,创作作品千余幅,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种奖项二十余次,被圈内誉为"获奖专业户"。至今,花甲之年的他仍像一只牯牛,在艺术的田野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