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昌发现一方大理时期刻石
作者: 黄承宗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水   南诏大理时期   大理国   汉字   遗物   发现   西昌市   浮雕   文字   西昌地区  
描述: 残缺。残高30、宽26、厚5厘米。正面上部中间雕有高约10、宽约6厘米的小龛,龛内浮雕一尊趺坐的佛像。小龛两侧阴刻朱雀图案,下面有阴刻直书的汉字六行,均缺下部,存三十九字。文为:
四川芦山出土汉代石刻楼房
作者: 钟坚   来源: 文物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芦山县   瓦当   东汉   博物院   石刻   汉代   东乡   楼房   干栏式建筑   出土  
描述: 1953年3月,西南博物院邓少琴、王家祐先生在芦山县沫东乡黎明村樊敏碑后约100米处,发掘了一座汉代砖券墓。出土石刻楼房1件,石镇墓俑2件①,现藏我馆。根据出有熹平三年铭砖判断,此墓时代当为东汉
陶瓷装饰上的书法
作者: 曹淦源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景德镇   汉字起源   中国书法   装饰性   书法艺术   造型特征   书写   陶瓷艺术   装饰艺术  
描述: 中国书法是我国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艺术魅力是通过富有强弹性的毛笔,体现出汉字的造型特征.陶瓷艺人把书法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经过千百年的艺术耕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陶瓷书法艺术美,从而给人们以审美享受
美术考古重大发现 四川广汉出土商周青铜雕像群
作者: 白建钢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广汉   小型   雕像   重大发现   美术考古   青铜树   四川省   雕塑   大型  
描述: 1986年秋,在四川省广汉县发现一批青铜大型人像雕塑,是我国美术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这批出土文物总数达一千多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尊身高一米七二以上附有高约九十厘米底座的人物雕塑。还有与真人
我国女子足球溯源
作者: 舒培华   来源: 当代体育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踢球   东汉时期   运动形式   殷墟   历史   女子足球运动   古代女子   文字   足球游戏  
描述: 的启母阙上刻有女子踢球的浮雕,足以证明早在距今一千八百五十多年的东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女子足球.至于它的起源无疑要比汉代更早.不过,古代的女子足球其运动形式和场地规则与现代女子足球运动迥然不同.在南阳东汉石阙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我与「寓言雕塑」
作者: 刘政德   来源: 春秋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家   审美   颜真卿   汉字书写   书法艺术   绘画艺术   作品   线条   书如其人   中国古代书法  
描述: 我与「寓言雕塑」
“互文”用法初探
作者: 龙文希   来源: 娄底师专学报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句子   词语   木兰诗   雄兔   用法   “互文”   云鬓   雌兔   贴花   古今汉语  
描述: 互文,又称互文见义,这是一种典籍中常见而又常被人忽视的修辞手法。它在古今汉语中大量存在,经常出现,散体文中有,诗文中尤多。对互文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学习古今汉语,避免错会文意。 互文辞格,古人早就注意过。唐人贾公彦在其《仪礼义疏》中说:“凡言‘互文’者,
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
作者: 杨伯达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墓画像石   嘉祥县   线刻   画像石刻   石刻艺术   故宫博物院   省博物馆   阴线   汉画像石   十三年  
描述: [一点说明]:拙稿的主题,最初酝酿于一九五六年故宫博物院雕塑馆、一九五九年历代艺术馆的两次筹备工作期间,最后完成于一九六四年二月,迄今已整整二十三年了。这二十余年的历程,人人记忆犹新,自不待言。拙稿沉睡二十三年,亦不足为奇,当与彼时彼地的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不是偶然的。但是,也与主观原因相联。其中最主要一点则是:尽管后来的客观条件大为改善,发表的机会业已成熟,但仍不愿急于求成。这是因为虽有一九六五年四月李发林
释“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作者: 张剑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今注   臭椿   高亨   描写   解释   食物   古代汉语   采茶   王力   动词  
描述: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见《诗经·豳风·七月》."薪樗",一般都解释为拿臭椿树当柴烧,说是描写了农夫生活的困苦.如王力《古代汉语》:"薪樗,拿樗当柴.薪,用如动词.樗,臭椿."高亨《诗经今注》:"薪,动词,砍柴.樗,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臭椿树其实是一种上好的烧柴.据...
释“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作者: 张剑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今注   臭椿   高亨   描写   解释   食物   古代汉语   采茶   王力   动词  
描述: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见《诗经·豳风·七月》。“薪樗”,一般都解释为拿臭椿树当柴烧,说是描写了农夫生活的困苦。如王力《古代汉语》:“薪樗,拿樗当柴。薪,用如动词。樗,臭椿。”高亨《诗经今注》:“薪,动词,砍柴。樗,木名,似椿,叶臭,又名臭椿。”臭椿树其实是一种上好的烧柴。据《辞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