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武夷】搜索到相关结果 63 条
-
写意油画在武夷山的发展与影响
-
作者:
魏澜鑫
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脉络
影响
写意油画
武夷山
-
描述:
写意油画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种新的学术现象,主张在油画创作中发扬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在研究吸收西方古往今来的各种油画流派风格包括创新的基础上,更多地寻找对中国山水、中国大地的表达,也包括在大地上,在自己的家园里,在自己脚下这块坚实的土地上升华自己的感受。福建本土画家用写意油画这种艺术类型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体验和感受,不追求主题性、故事性、或描述性的内容,将油画中的明暗、凹凸淡化,更多表现出一种诗化境界,展现鲜明的本土特色。
-
因物起兴 自有深趣:奇大升解读《武夷棹歌》
-
作者:
金银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读
奇大升
《武夷棹歌》
-
描述:
朱熹的代表性山水诗《武夷棹歌》传入韩国之后,影响了整个朝鲜朝并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九曲文化。不同于过分强调文本义理内涵的同时期众士林,奇大升心目中的《武夷棹歌》是写景和抒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一组山水诗。
-
加了锁的茶叶盒
-
作者:
郭丹英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瓷
紫砂陶器
黑漆
珠茶
朱泥
宜兴紫砂
武夷茶
外销茶
社会消费
人物纹
-
描述: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国茶叶输入英国,茶叶成为商人、贵族等上流社会消费的奢侈品。伴随着茶叶的消费,英国人对中国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景德镇瓷茶具和宜兴紫砂茶具与茶叶一起,一路漂洋过海到达英国,成为贵族茶桌上的主角。在这些外销茶具中,有一类漂亮的茶叶盒尤其得到女主人的青睐,且每件茶盒都配上精致的小锁,钥匙只掌握在女主人手中,那就是产于中
-
服务之窗
-
作者:
暂无
来源:
浦东开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公交线路
景德镇
张家界
虹桥机场
连云港
大机场
乌鲁木齐
武夷山
库尔勒
-
描述:
服务之窗
-
哥德堡号与茶——两百六十多年的时空跨越
-
作者:
蔡定益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茶叶
重访
东印度公司
松萝茶
瑞典
哥德堡
海上丝绸之路
地方政府
广州市
武夷山市
-
描述:
1743年3月14日,瑞典东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商船哥德堡号从哥德堡港出发,开始它第三次也是未曾预料的最后一次中国之旅。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近370吨的茶叶、100吨瓷器和大量其它物品。
-
浓情重彩画武夷——武夷山水在油画中的表现
-
作者:
魏澜鑫
陈烨桦
来源: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夷山水
写意油画
武夷画派
-
描述:
自2002年以来武夷山的油画风景写生活动频繁,不少名家来武夷山写生,也促进了福建及武夷山当地画家油画风景水平的进步。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名家写生活动与交流,武夷山油画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福建省乃至全国
-
李青萍油画作品选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武夷山水
写意油画
武夷画派
-
描述:
李青萍油画作品选
-
探析写意油画家笔下的“武夷山庄”
-
作者:
魏澜鑫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彩
武夷山庄
写意油画
表现形式
-
描述: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始终为历代文人雅士、丹青魁首所青睐。近十几年来的中国油画名家写生活动与交流频繁在武夷山举办,武夷山俨然成为了油画写生的热点地区,成为中国写意油画发展的一个重镇。每年都有画家入住武夷山庄并留下了大批的精彩画作,武夷山庄俨然成为了武夷山的一个文化窗口。
-
瑶里:唐诗宋词眷恋的地方
-
作者:
汪春荣
来源:
百科知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华山
江西省
鄱阳湖
三清山
景德镇市
唐诗宋词
千岛湖
旅游资源
武夷山
黄山
-
描述:
瑶里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地处两湖(鄱阳湖、千岛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连线交点位置,距景德镇市区50千米。瑶里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
-
河口考察记
-
作者:
徐晓望
来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商
榨油业
石灰
盛时
广信府
考察记
铅山县
纸槽
竹丝
武夷茶
-
描述:
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是清代南方著名市镇之一,和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驾齐驱,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鼎盛时人口达十万以上。不久前,笔者赴赣东北调查,怀着浓厚的兴趣考察了这一古镇,下面试结合文献资料,探讨若干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