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基于实现100%无烟煤煅烧熟料的技改
作者: 李天杰   来源: 新世纪水泥导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喷煤点   无烟煤   分解炉   燃烧   燃烧器  
描述: 无法提速加产,全无烟煤煅烧时喂料量基本维持在250 t/h左右。在实施扩大分解炉炉容、调整窑尾喷煤点、换用大推力煤粉燃烧器等措施后,熟料用煤成本由133.68元/t降到97.50元/t。
她装饰了我的梦
作者: 柳萌   来源: 新天地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框   纺织姑娘   一幅画   优美动听   中央戏剧学院   十年   无形之中   黄昏时分   会唱   轻声歌唱  
描述: 生活里有些事情,其实并非刻意如何,于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而且很可能难以忘怀。我下边要讲的这件事,就是不经意间偶然见到,却始终让我念念不忘。它就像那幅俄罗斯油画《小旁门》,年轻时候偶然读过以后,从此就总是出现在脑海。那位美丽的俄罗斯少妇,黄昏时分依偎自家门前,等待什么人归来的画面,只要一想起就呈现在眼前。尤其是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战火中的友谊
作者: 李丹阳   来源: 新天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框   纺织姑娘   一幅画   优美动听   中央戏剧学院   十年   无形之中   黄昏时分   会唱   轻声歌唱  
描述: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外公冯乃超从广州回到北京居住。他在家里挂着一幅不大的风景油画。外公告诉我,那是他的日本友人鹿地亘画的。后来我才知道,鹿地亘在抗日战争中曾任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负责人。 鹿地亘1903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县,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外公冯乃超生于日本横滨进步侨领家庭,曾就读东京帝国大学,与鹿地亘为文学系的同期学生。
织金砂陶
作者: 张兴涛   来源: 新闻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毕节市   手工操作   制作原料   宋朝时期   织金县   无烟煤   70年代   清朝初年  
描述: 毕节市织金县的砂锅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就己传入织金,清朝初年这里的砂锅制造己非常盛行,上世纪70年代最为繁荣。织金砂锅的制作原料取自当地优质无烟煤和粘土,经过和泥、成坯、上釉、煅烧等72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整个过程全是手工操作。
“烟花”为谁而放?
作者: 江雁   来源: 新闻记者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观公正   事实依据   留学生   日程安排   无根据地   世界杯   挪威   烟花   美国波士顿   中国队  
描述: 世界杯女足赛一段时期来已成为新闻界一大热点。7月4日,中国与挪威一战,中国以大比分大胜挪威,上海一家大报发了一篇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报道,说的是当天正逢美国国庆,晚上全城举行焰火晚会,记者写道:五彩缤纷的礼花似乎是为中国队准备的。这里添了“似乎”两字,作为欢欣鼓舞的读者,也许还看得下去,可是到了编辑手里,题目却成了“烟花为胜利绽放”。
当我们说“艺术家”,我们在说什么?
作者: 刘礼宾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坛   杜尚   现代主义艺术   上帝死了   主体建构   中央美术学院   社会地位   虚无感   马蒂斯   阐释模式  
描述: 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这个称呼开始在欧洲获得独立身份,经历过现代主义的"艺术英雄"阶段,"艺术家"获得更加自由的空间,强调"艺术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史无疑慢慢将这些艺术家奉上了神坛。从尼采说
后语境 K11艺术村群展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坛   杜尚   现代主义艺术   上帝死了   主体建构   中央美术学院   社会地位   虚无感   马蒂斯   阐释模式  
描述: 由K11 Art Foundation及K11艺术村主办的“后语境—扩展的边界和风化的故土”展览于2013年12月7日在武汉K11艺术村拉开帷幕,本次展览邀请了蓝庆伟担任策展人,挑选了武汉及贵阳艺术村18位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70余件绘画、雕塑、装置等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自2010年起K11 Art Foundation分别于武汉和贵阳设立了K11艺术村,免费提供多间工作室给青年艺术家们创作使用,迄今为止已有20余位中外艺术家们在此进行驻地创作。
于凡推荐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坛   杜尚   现代主义艺术   上帝死了   主体建构   中央美术学院   社会地位   虚无感   马蒂斯   阐释模式  
描述: 沙伟臣 多向度的触角 沙伟臣的作品如果放在联展中,那只能是管中窥豹。在风格化图式盛行的当代艺术圈中像他这样真正从观念入手,能自由地运用各种媒介语言的年轻艺术家并不多,无论绘画、雕塑、装置还是影像,他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并以不断游走为乐。我相信如果他命定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不要期望他迅速长高,而是首先要把根扎得又深又广。
徐彬 灵魂的模样
作者: 坚果   来源: 艺术财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坛   杜尚   现代主义艺术   上帝死了   主体建构   中央美术学院   社会地位   虚无感   马蒂斯   阐释模式  
描述: 面对徐彬的作品 自远而观,粗糙皱缩的表面 犹如坍圮的城墙或是剥落的枯干 而比例纤细的形体 同时又展现出一种与观者之间荒芜的疏离 幻觉和通感的刺激反而让雕塑本身 更接近于远观所见的真实 低沉的诵经声和浑厚的喇叭声指引着红山的方向,白墙红瓦的建筑随山势而起,严实的墙体对立着现实与虚幻的疆域——布达拉宫的神秘让人望而却步。蓝天白云下,朝圣者双手合十,三步一磕,口念经文,朝向前方。 简单纯粹,打动人心,这是徐彬“朝圣者”系列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
喧哗与静穆,或无神论者做弥撒:评韩绍光油画的姿势
作者: 吴亮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神论者   福克纳   言说者   巴尔扎克   弥撒   姿势   油画   静穆  
描述: 这个题目虽然来自福克纳和巴尔扎克的启发,却并不意味着我将要评论的画家韩绍光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观画者的阐释与画家的意图乃是指向同样目标的举动,即罗兰·巴特所谓的“倾听言说者”;不仅如此,当作
< 1 2 3 ... 21 22 23 ... 228 229 2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