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意象生成】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意象生成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教学
-
作者:
为山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学
学生
教学方式方法
雕塑史研究
姐妹艺术
雕塑家
思维
作品
雕塑艺术
意象生成
-
描述:
编者按: 极力倡导并力行写意雕塑的吴为山教授,在培养雕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理想和艺术精神,又如何将"写意"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象"得以承传与发展.应读者要求,我们约请了吴先生进行简要笔谈.
-
由“工”到“写”的意象生成
-
作者:
吴为山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画
文化记忆
工笔人物
技法
美术史
当代
中国画
中国绘画
语言形式
意象生成
-
描述:
中国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它留给美术史的篇章是灿烂的,它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富丽而典雅、严整而舒朗、端庄而浪漫…… 从彩陶装饰中的“线型”到汉墓壁画中的“涂写”,从马王堆繁缛的帛画到周昉谨细的工笔仕女,从敦煌的佛教壁画到永乐宫的道教艺术……这些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以及造型、笔法中所体现的“工”和“意”是中国艺术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艺术创造的智慧和宗教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悟。我们聚焦盛唐时期,其工笔人物、山水画不仅名家辈出、佳作迭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工笔画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其自身的基本语言范式,并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另一个分支,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文人水墨画。它讲究绘画的率意抒情,而不甚关注物象的客观形态与色彩。以一种渗透着书法精髓的笔墨意趣,代替了技法与制作的精细。水墨画无疑为中国画开启了一条注重精神性的发展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前行的画家,大都是中国文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拥有着绘画的话语权,在这些兼有达官贵人与文人身份画家的理论引导下,“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甚至是象征,而工笔画在当时则相对“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