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到“写”的意象生成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吴为山 

【刊名】中国美术馆

【关键词】 工笔画 文化记忆 工笔人物 技法 美术史 当代 中国画 中国绘画 语言形式 意象生成

【摘要】中国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它留给美术史的篇章是灿烂的,它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富丽而典雅、严整而舒朗、端庄而浪漫…… 从彩陶装饰中的“线型”到汉墓壁画中的“涂写”,从马王堆繁缛的帛画到周昉谨细的工笔仕女,从敦煌的佛教壁画到永乐宫的道教艺术……这些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以及造型、笔法中所体现的“工”和“意”是中国艺术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艺术创造的智慧和宗教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悟。我们聚焦盛唐时期,其工笔人物、山水画不仅名家辈出、佳作迭现,而且更重要的是,工笔画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其自身的基本语言范式,并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另一个分支,是北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文人水墨画。它讲究绘画的率意抒情,而不甚关注物象的客观形态与色彩。以一种渗透着书法精髓的笔墨意趣,代替了技法与制作的精细。水墨画无疑为中国画开启了一条注重精神性的发展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前行的画家,大都是中国文人,他们在中国古代拥有着绘画的话语权,在这些兼有达官贵人与文人身份画家的理论引导下,“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甚至是象征,而工笔画在当时则相对“边缘”

【年份】2011

【期号】第5期

【页码】127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