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工笔花】搜索到相关结果 2014 条
-
四时风景之暮
-
作者:
马更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慧超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中国画
作品
-
描述:
四时风景之暮
-
没骨之骨——没骨花鸟画的骨法用笔
-
作者:
张岩松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趣
教授
用笔方法
大写意花鸟画
中国画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工笔花鸟画
骨法用笔
-
描述:
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习期间,我着重研究了没骨花鸟画的技法语言和审美意趣。在此过程中,除了利用宣纸创作外,我还尝试在金卡等材质上作画。我的导师是专擅大写意花鸟画的于光华教授,同时,我还得到了擅工笔花鸟画的金纳教授、擅没骨花鸟画的谢青教授和擅兼工带写花鸟画的刘万鸣教授等大家的悉心指导。在诸位名师的指导与影响下,我开始意识到写意、工笔、兼工带写与没骨之间在用笔方法上的区别。一、没骨溯源所谓没骨画法,是指以墨或颜色染就而不见笔迹的绘画
-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美学意蕴
-
作者:
李娟
金维久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样式
美学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
绘画语言
以线造形
工笔花鸟画
中国画
观察方法
-
描述: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画体,以线勾勒、敷色渲染的笔墨表现样式,不仅成为中国画各种画体的基本描绘方法,而且规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工笔画以线造形的方式,奠定了中国画造形观念的基础,表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认识方式和观察方法。在工笔画艺术中,大多都选取形象俱佳、富有中国民族审美特征的动植物形象入画。在技法上以线为主,以求真写意为目的,用笔精细,造型严谨,具有装饰意
-
承继英华 自出机杼 写在“吐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前面
-
作者:
陈博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湘
院体
艺术风格
湘波
关山月
吐纳
兼工带写
工笔花鸟画
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馆
-
描述:
从“素心悟道”巡展开始到“吐纳英华”展览筹备,之间不过半年光景,因为记得陈湘波在巡展开始时说过,这次中国美术馆的“吐纳英华”展只展出他的工笔花鸟画部分。因此,最初我在期望中便少了些新鲜感,觉得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直到8月初的一天,陈湘波叫我到他办公室,见他抱出几摞尚未装裱的作品时,我方才意识到其中的很多作品我可能还未曾见过。
-
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看宋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精神
-
作者:
葛旭东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特征
绘画语言
人生态度
审美精神
宋代文人
工笔花鸟画
知识分子
风格样式
-
描述:
宋代花鸟画在审美精神、风格样式和绘画语言等方面,都充盈着道家的美学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闲逸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折射出宋代文人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自由的人生观念。同时,在移情花鸟的审美过程中,绘画又成为画家磨练心性、超脱人生的方法和途径。宋代的知识分
-
工笔花鸟画刍议——兼谈我的绘画感受
-
作者:
孙骥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分科
绘画技法
多样
中国历史
人物画
审美情趣
工笔花鸟画
写意
传统中国画
-
描述:
当代工笔花鸟画无论在审美情趣,还是表现形式、绘画技 法方面,大体承袭传统,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在传统中国画中, 花鸟画和山水画相对于人物画而言,在题材、风格、表现形式 和绘画技法等方面更为丰富、多样,这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人 文背景分不开。花鸟画自唐代独立分科以来,其风格、体制不 断地演化发展,从五代的徐黄二体、两宋的院体到元明清的水 墨写意,留下了大量的花鸟画佳作。
-
探求新古典——读江宏伟
-
作者:
郎绍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国画院
学会常务理事
兼职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
陶冷月
艺术创作
于非厂
江宏伟
中国艺术研究院
-
描述:
江宏伟1957年11月生于江苏无锡。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在工笔花鸟领域,江宏伟是—个有广泛影响的画家。他以洗染为主的画法,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力,形成了工笔画的新风貌和新格局。“洗染”成为一种画法现象和风格现象,并由花鸟画扩展到山水画和人物画。
-
创作心得
-
作者:
喻慧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宁静
诗歌
艺术方式
审美境界
江苏省
工笔花鸟画
创作
绘画
心灵
心得
-
描述:
翻看《中国花鸟画史》有个令我费解的发现,在唐代以前,花鸟画仅存于带有神秘色彩的图腾装饰中,在这些器物上,审美需求是次要的。花鸟画的历史在五代两宋以前一千多年只有薄薄的三五页,而自五代开始,韩干、黄筌、徐熙……绘画史变成一个时代厚厚的页码,基本是从原始图案一步跨上绘画的巅峰。辉煌的、宁静庄严的、精致得令人惊叹的工笔花鸟
-
承继英华 自出机杼——写在“叶纳英华——陈湘波作品展”前面
-
作者:
陈博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鲜感
作品展
承继
办公室
展览
工笔花鸟画
中国美术馆
巡展
-
描述:
从“素心悟道”巡展开始到“吐纳英华”展览筹备,之间不过半年光景,因为记得陈湘波在巡展开始时说过,这次中国美术馆的“吐纳英华”展只展出他的工笔花鸟画部分。因此,最初我在期望中便少了些新鲜感,觉得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直到8月初的一天,陈湘波叫我到他办公室,见他抱出几摞尚未装裱的作品时,我方才意识到其中的很多作品我可能还未曾见过。
-
儒家之法 文人之趣:陈湘波“格物、拈花、见佛、化境”系列作品观感
-
作者:
古秀玲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笔墨技法
陈章绩
钟增亚
水墨艺术
湘波
关山月
中国水墨画
邹传安
系列作品
-
描述:
中国水墨画历经几千年发展,衍变出独特而自成严密体系的美学风貌,无论是笔墨技法或品评鉴赏,皆衍生出一种精微的趣味。中国画的“笔墨”是学养、人格、技艺浸濡出来的,犹如古玩上柔润的包浆,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人生的历练,笔墨不能见醇厚,因而有人视水墨艺术为成年人的艺术,意即在此。陈湘波先生从十余岁始就痴迷丹青,后肄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先后师从钟增亚、邹传安、陈章绩、林丰俗、陈振国、关山月,工作后一直笔耕不辍,青年时代始就以工笔花鸟